堰塞湖潰決 泥流淹村宛如廢墟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後,洪水挾帶大量泥流沖入聚落,不僅淹沒大平村、大馬村與馬太鞍部落,更造成數十戶人家受困、家園毀損。民宅、道路、農田一夕之間全被泥沙覆蓋,災後景象宛如廢墟,災民損失慘重。

志工們協助災後清理時,發現一戶人家門前被丟棄的大量書籍,堆得像小山一樣,全數泡爛無法再用。許多人直呼難以置信,在光復這樣的鄉下地方,竟會有如此龐大的藏書量出現在民宅裡,畫面震撼又令人心疼。

赫恪的藏書堆疊成小山丘。讀者提供
赫恪的藏書堆疊成小山丘。讀者提供

萬冊珍藏毀於泥水 絕版詩集令網心痛

家屋周圍堆滿被泥水浸泡的書籍,畫面被分享到網路上,許多人一眼望去直呼難以置信,宛如一座小型圖書館被毀去。網友心痛表示,「愛書的人看不得這種畫面,心在淌血」,更有人感嘆「這些書早已絕版,全部都沒了」,其中包括楊牧、周夢蝶等詩集,以及洪範出版的多部經典人文書。能在花蓮這樣的偏鄉小村落見到如此龐大而珍貴的藏書,如今毀於泥流,讓人更加惋惜。

外界忍不住好奇,在光復這樣的鄉下,屋主究竟是什麼人,竟能珍藏數以萬計、包含大量絕版詩集與古籍的書?隨著消息曝光,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他正是本名林明華的作家「赫恪」,長年定居花蓮光復鄉,筆耕不輟,以記錄蔗工與移民村為主題出版多部著作,被譽為地方文史守護者。他的住處原本就像小型圖書館,收藏書籍數以萬計,如今卻在泥流中毀去,讓人倍感惋惜。

赫恪的書房遭洪水侵襲。讀者提供
赫恪的書房遭洪水侵襲。讀者提供

文史長跑者 赫恪半世紀筆耕守護地方

赫恪早年曾在公共電視、廣電基金與華視等單位任職,累積了節目企畫與編導經驗。搬到花蓮光復鄉後,他將重心轉向社區文化推廣,參與嘎啷啷社區劇團的策畫與導演工作,並創立大和文史工作室,致力於記錄地方歷史。他的創作橫跨影像、劇本到小說,作品內容多元而豐富。

他的代表作被稱為「蔗工三書」——《大和志‧一個村落的誕生》、《甘蔗的名字》與《一街村》,跨越村志、非虛構、小說三種形式,完整勾勒蔗工村落的百年興衰。近年出版的《戴面紗的臉書》、《嘎啷啷書簡》,則將私人抒情與在地故事交織,展現跨文體的「混聲」特色。

除了寫作,赫恪也深度參與社區,曾策畫嘎啷啷劇團、成立大和文史工作室,帶領村民演戲、舉辦畫展與舞獅活動,甚至推廣擂茶、米粉等庶民飲食文化。他常自稱只是「為土地寫故事的人」,但在學界眼中,他已是花東縱谷的「長跑者」,用文字為地方留下不可取代的集體記憶。

作家赫恪半生守護花蓮村落記憶,萬冊藏書與相簿都在洪水中盡毀。讀者提供
作家赫恪半生守護花蓮村落記憶,萬冊藏書與相簿都在洪水中盡毀。讀者提供

田野垂直傳承 志工齊心鏟泥盼光復重生

赫恪的好友、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劉柳書琴說,最感謝的是他把多年田野經驗「垂直傳承」給她,帶她重走紀錄片與創作的現場,銜接過去塵封的記憶,讓母親出生地的歷史得以完成調查。她形容,赫恪是文壇的「長跑者」,即使藏書付諸泥流,仍以創作守住土地的記憶。

泥流雖沖毀書屋,但來自四方的援手隨即湧入。太巴塱青年號召台大同學與各地志工,聯同國軍、布農與太魯閣族人,以及台中自主團,組成逾百人的隊伍投入鏟泥清理。文化界友人也帶著急缺的工具趕來,陪伴赫恪日夜奮戰。赫格與親友們感謝這些素昧平生卻義無反顧的人們,「在滿目瘡痍中,看見他們彎腰鏟土、肩扛重物,才覺得希望還在。」盼望隨著眾人攜手,光復終能在泥濘中重生。

 

國軍弟兄協力把赫恪毀損的書桌移出家屋。讀者提供
國軍弟兄協力把赫恪毀損的書桌移出家屋。讀者提供

火線話題 | 捐款救花蓮

這篇報導屬於「 捐款救花蓮 」主題,更多延伸閱讀:

  1. 女星吃鹹酥雞被酸「沒去幫花蓮」 霸氣回嗆:我不用工作賺錢?
  2. 謝謝大家!18萬筆愛心湧入花蓮 光復堰塞湖洪災募款衝破4.3億 
  3. 想當鏟子超人要注意3大點 青農男神點「鋤頭」比圓鍬更省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藍黨團將提「花蓮堰塞湖潰決災後重建條例」草案 傅崐萁:盼所有政治口水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