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任表示,第三屆兒少代表於去年12月11日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促進委員會(兒權會)中針對2年任期內遇到的不合理,向會議主席盧市長陳情,但今年1月份,兒少代表制度就被市府單方面「修正制度」,讓遴選出來的兒少代表沒有辦法出席兒權會。
他表示,短短1個月的時間,兒少代表制度就被市府取消,這一連串時機點未免過於巧合,盧市長只因為接到兒少陳情遇到的不公就取消這個制度,讓兒少的聲音被消失,市府沒有經過公開的程序,就另外找4位兒少來頂替原本的位置,這種黑箱操作讓兒少對市府已經不抱有希望。
市議員謝家宜、張芬郁也說,台中市社會局單方粗暴的更改第四屆兒少代表的名稱並取消出席兒權會的權利,打壓兒少代表的發聲管道,社會局說詞反覆,先說因配合中央修正、又說本來就有兩種,「真正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兒少代表提出的意見盧市長不喜歡呢?」
謝家宜指出,從第一屆遴選出台中市兒少代表後,兒權會的兒少委員就是「從兒少代表中推派2-4名」;在第四屆台中市兒少代表遴選簡章中,也明白載明「以兒少代表身分出席兒權會或其他會議前,蒐集兒少意見代為發言」等權利義務,但第四屆開始,兒權會的兒少委員就變成市府各機關選出後由社會局指派,市府沒有誠信,欺騙孩子,做了最壞的示範。
台中市社會局表示,根據兒少權法規定,代表兒少權會的兒少代表與遴選計畫的兒少代表不同,前者是由兒少委員會請各機關推薦徵選僅有4人,後者則是社區培力計畫代表多達21人,過去有部分社區培力計畫代表也是兒權會代表,可以到兒權會發聲,今年剛好兩者沒有重疊。
社會局指出,本屆兒少委員會代表包含身心障礙、原住民族等多元背景的國高中與高職學生,在兒權會上有針對交通安全、兒童遊戲場安全、原住民語言學習等多議題發表意見;兒少表達意見的管道不僅限於兒權會,社會各界對兒少福利政策有所建議,都可提出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