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60歲以上的台灣人約有一半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女性又比男性多。李宜軒表示,近年甚至出現「年輕化」現象,不少50多歲的人就有骨刺或關節磨損,主因是運動姿勢錯誤、過度使用或完全不運動導致肌肉萎縮。早期會感覺膝蓋「喀喀響」、久站會痠;中期開始活動受限,晚期則連休息都痛,嚴重者得更換人工關節。

李宜軒說,若病情仍在中度前,通常可靠藥物、復健、減重與肌力訓練改善;但不適合手術者,可考慮「高頻熱凝療法」。此療法原本用於治療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現在也能精準止住膝關節痛。醫師會在局部麻醉下,以X光定位導針至膝蓋三個主要神經點,再輸出電波熱能,使痛覺神經暫時失去傳導功能。效果通常在術後一週內出現,可維持半年至2年。

李宜軒提醒,膝蓋要用一輩子,平時應多做低衝擊運動,如游泳、騎腳踏車、瑜伽或股四頭肌訓練,幫助維持關節功能。若出現膝蓋卡卡或疼痛,不要拖延就醫,也別亂信偏方,以免錯過治療時機。醫學進步,害怕開刀的病人也有多種止痛方法可選,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高頻熱凝療法以X光定位將電極導針導引至膝蓋的三個主要感覺神經叢,藉由熱能與電效應,麻痺痛覺神經。台北慈濟提供
高頻熱凝療法以X光定位將電極導針導引至膝蓋的三個主要感覺神經叢,藉由熱能與電效應,麻痺痛覺神經。台北慈濟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電子煙不是救星 其實一樣毒、還更容易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