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協助民眾即時掌握熱風險並採取因應措施,施旭姿醫師進一步提到,戶外或高溫作業者可善用「高氣溫作業防護資訊網」,即時掌握全台各地氣溫與體感溫度,查詢是否已達熱危害等級。該網站每日依據氣象資料,評估風險等級並提供防護建議,包含休息提醒、補水頻率與預警通知。

熱門新聞:偷拍與警花女友性愛片撈30萬 渣警青澀照曝光!育嬰假留職停薪中

例如當氣溫達33°C、相對濕度超過70%時,熱指數已達44.4,屬於第三級危險等級,需採取相關危害預防措施。常見已達熱傷害高風險的作業情境包括:正午時段於屋頂施工、貨櫃裝卸、悶熱廠房內加工、室外道路鋪設與水泥灌漿等。這些作業場所常因高溫、高濕與通風不良而成為熱傷害發生熱點,勞工與雇主都應提高警覺。

同樣觀察到類似現象的,還有中醫門診。中醫部許瑄方醫師分享,近日接診一名30多歲女性,長期在食品加工廠工作。他提到在悶熱廠房中工作時,總是感到頭昏沉且重、極度口渴、不斷流汗,需要隨時大量補水及運動飲料,整日也提不起精神,異常疲憊。

經整體問診和把脈後發現其體內濕熱偏重,且兼夾氣虛,顯示長期處於高溫高濕環境下,身體調節機能已逐漸失衡。許瑄方醫師指出,中醫認為高溫環境下進出冷氣房或服用冰冷飲食,會使體表毛孔無法正常開合,導致體內濕熱鬱積,進而影響消化與體能表現,其症狀和典型熱傷害的表現有些微差異,而這些症狀在中醫歸類為「陰暑」。

西醫將「中暑」視為熱傷害的一環,可分為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與熱中暑。其中「熱中暑」為最危急的型態,只要核心體溫超過40°C並合併意識不清等症狀,若未及時處置,2小時後恐會發生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或消化道出血等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施旭姿醫師指出,熱痙攣或熱昏厥可經降溫、補水及補充電解質改善,若一旦進入熱衰竭階段,顯示人體調節功能已受損,需積極醫療介入才能避免惡化。

中醫認為中暑與體質、外邪侵襲有關,其中又分為「陽暑」和「陰暑」。許瑄方醫師表示,「陽暑」症狀為西醫「熱衰竭」的典型表現;而現代人常見的「陰暑」,多因頻繁進出冷氣房、毛孔開合失調,出現頭昏、疲倦口渴、四肢無力困重、食慾減退、腸胃不適(如排便偏軟)等症狀,反映體內濕熱鬱積、氣機不暢,可透過藥物清熱化濕解暑,平時也建議飲用綠豆薏仁湯或以瓜類入菜清熱去濕;若出現不適,也可適度刮痧,有助舒緩症狀,降低反覆中暑與慢性疲勞風險。

若出現頭痛不適,可按摩大椎穴幫助消除疲勞。光田醫院提供
若出現頭痛不適,可按摩大椎穴幫助消除疲勞。光田醫院提供
施旭姿醫師提醒,長時間處於悶熱或高溫環境,屬於熱傷害的高風險情境。光田醫院提供
施旭姿醫師提醒,長時間處於悶熱或高溫環境,屬於熱傷害的高風險情境。光田醫院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中惡夫妻虐死新生兒 搧巴掌、打頭、掐耳!拒讓國民法官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