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出,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時,超過半數(54.9%)民眾會先觀察爸媽怎麼處理,只有約1成會出面干預,還有36%選擇默默離開。少部分人會投以白眼或嘖聲表達不滿,甚至有人拍照上網公審。不過,也有57.6%會擔心孩子出事,38.4%願意幫忙。其實大多數人不是討厭孩子,而是不想被吵,這才是問題核心。
兒盟調查發現,46%的民眾一週與孩子相處不到2天,甚至有25.2%幾乎沒接觸過孩子。這群人對孩子的包容度也比較低,認為「哭鬧就不該出門」的比例高達50.1%。相反地,常與孩子相處的人比較能體諒爸媽的辛苦。兒盟提醒,少子化讓孩子變少,也讓大人越來越不習慣孩子的存在,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今夏缺電3大未爆彈!燃氣供電減半恐無氣可用 再生能源呈「鴨子曲線」
南韓、法國也都面臨「厭童」風波。南韓許多店家設立「無童區」,引發爭議;反觀法國政府則主張「孩子不是麻煩」,推動禁止餐廳拒絕孩童入內,並強調要還給孩子「喧鬧的權利」。兒盟認為,這些國際經驗值得台灣參考,想打造友善的社會,關鍵不是排斥孩子,而是給爸媽支持與理解。
為改善這股「厭童」氛圍,兒盟發起「育兒禮貌運動」,呼籲民眾遵守「不白眼、不嘖聲、要幫忙、要包容」的「二不二要」原則,同時也找來育兒專家羅寶鴻分享「八大安撫撇步」,幫助爸媽面對外出時的育兒挑戰。此外,兒盟還設計「都市叢林動物測驗」,鼓勵大家了解自己能接受孩子的程度,讓台灣變得更溫暖、更包容。

夜遊史前館!首度開放露營 原住民古謠、電子樂8月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