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金在臉書上分享自身故事,17歲那年就讀高二的他突然面對母親逝去,當時心中就是一個念頭:「我要報仇!」他回憶著,以前家裡貧困,母親等了兩年才終於等到心臟手術機會,結果住院準備時卻在手術前一天猝死,而他也因正在考試而錯過了見母親最後一面的機會,加上家人對病情完全不瞭解,「所以,當時的我,心中除了『內疚自責』,還有滿滿的『恨意』。」
在得知有機會念醫學系時,陳志金坦言這雖然不是一開始的心願,但卻也接受了中學校長的安排,至於那時心裡盤算的就是:「有一天,我當了醫生,一定要回來查個落石出,一定要讓負責的醫生和醫院『付出代價』,為母親報仇!」結果成功當了醫師後,他才知道原來醫療其實充滿著不確定性,「病人突然的離開,醫師也是很難過,也不是故意要害他的,我自己就比較釋懷,但是,家屬心中的遺憾、內疚、自責,也是需要被幫助的。」
為了不要再有人發生一樣的遺憾,陳志金這些年來奉行的信念就是: 「救病人,也要救家屬」,且他做這些事不只是在解救家屬,同時也是在解救當年17歲的自己,並分享了一段讓自己「轉念」、每每聽到就會不由自主流下眼淚的戲劇台詞:「報仇就是要這樣,對自己體會過的切身之痛,報以善意,而非惡意,讓同樣的憾事不再發生,就是成熟的報復。」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蘭嶼還好嗎?鄭明典憂心喊1句 網驚:當地完全沒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