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縱使是首善之都的台北市,一樣面臨物理治療師羅織人才的困境。物理治療師的修法,導致許多年輕治療師不願意前往繁重的醫學中心實習或工作,而改以健康促進之治療所或工作室就業。致使擔負國家醫療重任的醫學中心之重大疾病與床邊照護面臨治療師人力缺乏問題。

以台北市為例,根據筆者訪查,目前除了臺大醫院仍能勉強維持治療師編額滿召以外,包含:北榮、馬偕、新光、市聯醫等醫院,都面臨治療師長期(半年以上)缺額的窘境,其缺額甚至超過5位以上,比例達到1/5左右。

醫學中心肩負實習養成教育繁瑣,更增加臨床治療師工作壓力。
醫學中心肩負實習養成教育繁瑣,更增加臨床治療師工作壓力。

這使得在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的治療師苦不堪言,許多資深治療師甚至萌生提早退休的念頭。而始作俑者,就是來自於受雇物理治療師的薪資受制於醫學中心規範與預算而無法有效提升的原因。

由於外面市場大好,在醫學中心的薪資結構根本比不上外面的健康市場行情。公立醫院在不大幅提升底薪以影響醫院營運的情況下,應開放績效分潤制度以鼓勵年輕治療師積極投入「疾病」市場;否則醫學中心又要肩負教學與研究重任,又有誰願意犧牲奉獻卻比不上同儕之薪水呢?

物理治療師肩負國人動作健康需求。
物理治療師肩負國人動作健康需求。

此外,於國家制度上,健保給付的提升實為刻不容緩的事;但對於健保財政窘境,若健保署一時無法提出更良善之辦法前,應容許(或鼓勵)醫院設置發展高端醫療的自費市場,才能真正反映就業市場行情,並提供就醫民眾多管道的選擇。

醫學中心、社福機構,都是先進國家進步的象徵。但目前卻是最為窘迫的處境。期待「醫師總統」能為國內健全的醫療市場做出改革,以防止「疾病市場」不斷流失的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