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非得要坐在教室裡嗎?一位想法新穎的老師向黃淑玲提議,可帶孩子騎鐵馬去成龍溼地走走逛逛,實際探訪學習。黃淑玲回憶,「當時我還是個菜鳥校長,但以過往在華德福實驗學校服務的經驗,很認同並支持這樣的理念。」,下崙國小豐富有趣的「故鄉鐵馬行」課程就這樣開始了,而且一辦就是8年。
鄉下孩子在庄頭騎車繞來繞去,平時不敢走太遠的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可以放心乘著風、踩踏著鐵馬,來到濕地賞鳥與觀察生態,對家鄉周邊的自然地景有更深入的認識。
「這樣走入生活的課程,孩子會永遠記憶在腦海裡。」黃淑玲笑說,低年級的學生總在引頸盼望快點長大,就能像五年級的大哥哥、大姊姊一樣,走出教室,騎著鐵馬去兜風。
「要愛護土地,不能隨便亂丟垃圾。」學校老師另外會帶著學生淨鄉、淨灘,到村子裡撿垃圾,或是到海邊撿拾海廢,藉此教育孩子要愛護環境。隨著撿回的海廢、保特瓶越來越多,老師們便發展出「海漂傳說」課程,讓海廢化身成「海漂神靈──付喪神」,讓海廢自己說話。
寶特瓶、漁網、破垃圾袋開始有了自己的故事:「我是個有名的礦泉水,我被主人任意丟棄,在海上流浪;我來自一個漁村,我每天都和我的麻吉──漁網手牽手一起上學,後來跟主人怎麼結識,又怎麼被遺棄在海邊,變成了一個惡靈……」孩子天馬行空,發揮無限的創意,透過文學創作手法,賦予海廢生命,無形中也內化到自己的生命裡。
「這種創作型態,孩子是非常有感覺的,也會真的珍惜手邊的物資,不再隨意浪費。」黃淑玲說。
在老師跟學生的巧手下,把刷子、網子、籃子等海廢做成「海廢獅頭」,並至各處演出行動劇,傳達保護海洋生態,連環保局都相借學校的「海廢獅頭」進行展覽。
下崙臨海但不靠海,附近村民在「風頭水尾」的嚴苛環境下討生活,要頂著銳利的海風撿拾文蛤、剝牡蠣來換取微薄收入,又或是養殖魚塭要抽取地下水,村民艱辛靠海維生,一位學生卻嫌棄父親整天泡在魚塭裡「好臭」。這激發了黃淑玲與老師策畫出「海底黑砂」課程,勾起孩子的好奇心,了解魚塭養殖需要什麼條件,面臨的困境為何,帶著孩子真的下到魚塭裡去「摸蛤仔兼洗褲」,幫忙採集蛤蠣,了解父輩的辛苦。經歷這一輪的洗禮後,嫌棄爸爸的學生態度有了180度轉變:「我現在發現我的爸爸很重要!」
把學生關在教室裡,學生與外界是脫節的,黃淑玲是外地來的校長,觀察到下崙人靠海畏海的複雜情緒,而家長的弱勢條件,原本對孩子也不寄予厚望,但她認為,學校有責任補足這一塊空白。黃淑玲強調:「這裡許多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是弱勢,孩子本身也不喜歡讀書,但是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態度轉變了,變得認同他們的長輩,開始對這塊土地有感覺。」
黃淑玲記得,剛到任時,有個孩子與她迎面而來,非但不跟她打招呼,還兇狠撂話:「你做校長遮爾囂徘喔!」(台語:妳當校長很神氣喔!)深諳輔導技巧的黃淑玲不以為忤,反而讓老師帶著孩子去打樂樂棒球,運動揮灑汗水。孩子喜歡陣頭,就請校外老師到學校社團授課。沒想到下崙國小的樂樂棒球打到全縣第二名,孩子從此出校門特別神氣,也會愛惜羽毛,再也不敢作亂。
下崙的孩子從學習成就低落到期待到校上課,激起很大的學習熱情,黃淑玲深覺,「其實只要給孩子足夠的多元課程與社團,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黃淑玲以無比的愛心及耐心化育偏鄉學童,這條教育路走了30年。8年校長任內,她帶領偏鄉師生正向成長,即將退休的她仍不忘偏鄉孩子的未來,「偏鄉真的需要大家願意留下,老師要願意陪著孩子堅持,只要有更多的鼓勵,給孩子更多的機會,願意堅持,相信落實課程才能真的改變孩子,孩子就會有不一樣的未來。」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