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是全世界新聞媒體成功數位轉型的典範,他們早在2011年就推出數位訂閱模式,築起「付費牆」,必須付費訂閱才能閱讀報導。到了2020年,《紐約時報》來自訂閱制及數位廣告的營收,已超越實體報紙、平面廣告的收益。

政治大學產學營運暨創新育成總中心今天舉行本年度政大產創論壇,邀請Dunbar-Johnson分享《紐約時報》的數位轉型,這是《紐約時報》高階管理層首次在台公開演講活動並與學界對話。

對於《紐約時報》開始數位轉型的歷程,Dunbar-Johnson說,過去新聞媒體依賴廣告作為收入來源,是以受眾的注意力當成商業模式,但在Google、臉書等平台興起後,爭奪受眾的注意力、賺取廣告收益已不是可行的方式,因為無法與Google、臉書競爭廣告市場,這也是開展數位轉型的過程。

「好的新聞就是一門好的生意」,針對《紐約時報》數位轉型成功的關鍵,Dunbar-Johnson強調,在推動數位轉型的時候,不能改變的是新聞的獨立性與品質,因為數位商業模式也是根基於新聞的品質夠好,因此要加強對於新聞報導的投資。

《紐約時報》是新聞媒體成功數位轉型的典範,圖為《紐約時報》總部外觀。取自維基百科「紐約時報」條目
《紐約時報》是新聞媒體成功數位轉型的典範,圖為《紐約時報》總部外觀。取自維基百科「紐約時報」條目

Dunbar-Johnson進一步提到,讀者通常已經習慣新聞是免費的,要讓讀者了解《紐約時報》的新聞品質是最高標準的,讀者才會願意支付費用看新聞。他也以《紐約時報》的情況為例,目前《紐約時報》新聞部門的工作人員數量,已是數位轉型開展前的2倍,反映出他們投資在新聞方面的承諾,因此也能透過訂閱制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另一方面,Dunbar-Johnson強調,媒體若進行數位轉型,要重視技術人員,並加強新聞工作者和技術人員的合作。他舉例,《紐約時報》對於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在衛星網絡主導地位的報導,就運用了大量的科技跟技術,透過這些設計,能把讀者帶進報導的故事裡。

至於媒體數位轉型過程中的困難,Dunbar-Johnson坦言,陳舊的組織以及內部對於轉型的接受度,會造成數位轉型的速度緩慢,因此,需要在組織上有所改變,也要讓資深人員了解,數位化能使得他們的報導被更多人看見,如此一來才會提高數位轉型的接受度。

Dunbar-Johnson展示《紐約時報》對特馬斯克在衛星網絡主導地位的報導。王良博攝
Dunbar-Johnson展示《紐約時報》對特馬斯克在衛星網絡主導地位的報導。王良博攝

除了新聞內容的提升,在行銷方面,《紐約時報》也下足功夫。Dunbar-Johnson表示,《紐約時報》這個品牌知名度很高,但高知名度未必能帶來更多數位訂閱,所以他們仍要努力宣導品牌,讓大家知道《紐約時報》的價值、新聞專業在哪裡。Dunbar-Johnson舉例,《紐約時報》曾在紐約地鐵進行連續數週的廣告,也會推出品牌活動。

此外,Dunbar-Johnson也說,《紐約時報》和Netflix一樣,會根據各國市場的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訂閱價格。

有趣的是,《紐約時報》是想擺脫收入來源來自廣告收益的情況,才展開數位轉型,但Dunbar-Johnson提到,做起數位轉型、訂閱優先的模式後,反倒吸引了更多廣告收益,廣告主看上的是《紐約時報》大批的訂閱戶。

對於日後《紐約時報》的目標,Dunbar-Johnson指出,《紐約時報》希望在2025年時,達到1500萬訂閱戶的目標。他也強調,數位轉型的過程永遠不會結束,尤其人工智慧(AI)將對新聞媒體帶來全面性的改變,但新聞媒體要擁抱這些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要產出好的新聞。

左為Stephen Dunbar-Johnson,右為政大產創總中心營運長鄭至甫。王良博攝
左為Stephen Dunbar-Johnson,右為政大產創總中心營運長鄭至甫。王良博攝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政大補發畢業證書給陽明交大副校長父親 百歲周汝為開心拿放大鏡端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