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勞永健表示,主動脈為人體最大的動脈,腹主動脈位於腹腔,是連接胸主動脈與橫膈以下臟器的大血管,形狀像水管。腹主動脈瘤常被誤解是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但腹主動脈瘤其實是當主動脈異常膨大,直徑擴大到正常的1.5倍時以上,導致血管壁像「氣球被吹大」一樣變薄,看起來像是一個瘤狀,所以稱為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 死亡率高於五成

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在大量出血下容易因休克而死亡,死亡率高於五成,非常危險。腹主動脈瘤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於60歲、抽菸、家族史、高血壓及馬凡氏症。除了典型因血管問題而引發的腹主動脈瘤;細菌感染也有可能引發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幾乎沒有症狀!」勞永健醫師指出,因為沒有症狀,一般人很難有自覺,通常是例行健檢或腸胃不適做其他檢查才意外發現;少數身材較瘦的患者,腹部會有一直跳動的腫塊;其他人當瘤體大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會有症狀,由於壓迫附近的腸子、或是輕微的破裂,會感覺到腹痛,或覺得肚子悶悶怪怪的,但很多患者還是以無症狀居多。由於不易發現,往往等到腹部或腰部劇烈疼痛,腹主動脈瘤破裂時才來急診,死亡率高達五成,即便及時搶救,後續也有很多併發症要處理。

陳綱隆醫師建議若腹主動脈瘤直徑大於5公分時應盡快進行手術,避免腹主動脈瘤破裂
陳綱隆醫師建議若腹主動脈瘤直徑大於5公分時應盡快進行手術,避免腹主動脈瘤破裂

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

國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綱隆指出,腹主動脈瘤被稱為人體內「未爆彈」,當瘤體直徑大於5公分時,每年破裂的風險大幅增高,破裂後的死亡率高達五成,此時建議若瘤體大於5公分時應盡快進行手術,避免腹主動脈瘤破裂。治療有傳統開腹手術及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

過去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還不盛行時,傳統開腹手術患者需要全身麻醉,切除主動脈瘤換成人工血管。傳統開腹手術的術後復發率較低,但由於傷口大、全身麻醉、手術風險高、恢復時間長、住院時間長、併發症相對多。

陳綱隆醫師說明,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現在以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為主,在兩側的腹股溝,從股動脈穿刺一個小傷口,利用導管將覆膜支架送至腹主動脈瘤的位置,引導血流與壓力到血管支架內,讓腹主動脈瘤慢慢萎縮。傷口小,恢復快,大幅減少併發症,一些患者約2-3天就能出院。

傳統開腹手術的術後復發率較低;微創支架手術時間短、失血量少、併發症少及傷口小。建議透過醫師專業評估,選擇最適合您的術式。

搭配「血管內固定錨釘」 助困難案例防支架位移、血液內漏

主動脈支架置放是靠著支架的張力與主動脈壁間的摩擦力來固定,每位患者的血管形狀不同,如果固定支架的瘤頸特別短、特別寬或彎彎曲曲,放入支架後有可能位移,大幅增加手術的困難度與血液內漏風險。現在,可以搭配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把錨釘送入主動脈血管內,將支架和血管壁像鎖螺絲一樣釘合起來,大幅增加支架穩定度,幫助困難案例,預防支架位移及血液內漏。

陳綱隆醫師提醒,進行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的病人,隨著年紀漸長,血管會老化或鬆弛,術後需要每年回診追蹤,確認主動脈瘤的狀況以及支架是否有位移或血液內漏的問題發生。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術後若有支架位移或血液內漏的問題,也可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進行治療。

勞永健醫師叮嚀60歲以上、有高血壓、有抽菸習慣、馬凡氏症或有家族病史的民眾,建議每年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勞永健醫師叮嚀60歲以上、有高血壓、有抽菸習慣、馬凡氏症或有家族病史的民眾,建議每年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五大高風險族群多注意 應每年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勞永健醫師叮嚀,預防主動脈瘤破裂應戒菸、注意血壓、膽固醇不超標、調整飲食,養成慢跑、快走等運動習慣。國健署建議運動需符合「333」原則,也就是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60歲以上、有高血壓、馬凡氏症、有抽菸習慣或有家族病史的民眾,建議每年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