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霸凌分為5類,包括:肢體霸凌、關係霸凌、言語霸凌、網路霸凌及反擊霸凌,其中言語霸凌最為常見,包括:辱罵、誹謗、謠言、嘲笑、騷擾、威脅等。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孩子若在校園遭遇類似霸凌情形,有可能回家也不會跟家長說,但是家長可以從孩子的服裝穿著、生活作息或飲食、態度改變等,都可能是個警訊,若孩子不想以口語表達,也可用通訊軟體、臉書等方式溝通,或向同學瞭解孩子的心中世界,適時提供協助和陪伴。
若學校告知孩子因故被懲罰時,張自強建議,家長除了要向學校積極了解實情,也要聽聽孩子的想法,必要時可以透過其他同學了解真實狀況,避免第一時間誤判實情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張自強指出,當學生在校遭受言語或肢體霸凌時,有些學生會將責任反諸於己,認為是自己抗壓力不足,但每個人對於言語霸凌的接受度和感受不同,若學生因此產生的焦慮或壓力時,則應該勇敢向師長或親友求救,不要因羞於開口讓負面情緒不斷滋生而造成遺憾。
若學生在校被霸凌,可以直接向導師、家長反映或向學校投訴信箱投訴,但是若是被師長霸凌擔心學校處置不公,則可以向教育部24小時專線1953投訴,若涉及違法行為可以直接向警方求助。
學校應該積極防範校園霸凌發生,張自強表示,若有學生檢舉或發現疑似霸凌事件,除了立即介入了解原因及輔導學生外,必要時通報並透過專家介入處理,切勿因自覺無力改變而無作為造成憾事。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大學繁星推薦與申請入學名額創10年新低 英文科檢定需求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