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日(3/1)在「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線上直播表示,台灣經歷 BA.2.75 流行波後,最新一周數據表明感染率有下降趨勢,以全國基因定序來看,BA.2.75占三分之二,其餘三分之一主要為BQ.1,BA.5 只剩3%。
Omicron死亡軌跡分成三種,一、COVID-19直接死亡,二、共病伴隨Omicron 感染死亡,三、醫療照護能量不足造成間接死亡,非COVID-19重大疾病死亡超過預期。
陳秀熙表示,雖然 BA.5的死亡率已較BA.2大幅降低,但是BA.5的超額死亡率仍高於平均基礎死亡率甚多,「如何使超額死亡率回到疫情前的平均死亡率,是各國宣布解封的重要依據」。
陳秀熙指出,各國選擇解封最好的時機在於當超額死亡軌跡趨近於0時,使全死因死亡率降為疫情開始前預期的死亡率,例如丹麥,而台灣最好的降級解封時間約落在5~6月之間。
「解封轉型期間超額死亡三種軌跡監測極為重要」,陳秀熙解釋,根據監測結果了解造成死亡主因,調整政策降低整體死亡率,盡早回到 COVID-19前死亡率基礎線。尤其第三種非COVID-19間接超額死亡,係因防疫警戒期高感染率以及醫療量能不足造成的間接死亡。
英國從2020到2023年初每天監測超額死亡,超額死亡較多時期為D614G、Alpha 及目前的Omicron時期,過去D614G及Alpha變種病毒造成超額死亡的原因,以直接COVID-19死亡為 主,到了Omicron流行期間,超額死亡主要原因是共病伴隨感染COVID-19死亡。
丹麥在2020-2021年間主要以直接 COVID-19死亡為主,直到Omicron流行期間,共病伴隨COVID-19死亡比例逐漸增高,從10%上升至40%,因此對於共病伴隨 COVID19死亡需更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