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台灣每年有近1萬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大腸癌堪稱新國病,但及早發現瘜肉就能降低大腸癌發生率,不過瘜肉並非都是凸起狀,還有扁平狀狀或凹下去,經驗不足的醫師可能不容易判讀。
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表示,現行大腸鏡檢查仰賴醫師肉眼、臨床經驗,但因人體腸道彎曲,有些微小瘜肉受到腸道轉彎或角度影響,抑或病人清腸不夠徹底,導致醫師可能不易判讀病灶。另外,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信佑坦言,連續執行3到4小時大腸鏡檢查後,就宛如開長途車會導致眼睛疲勞和體力消耗,可能影響判讀。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台灣每年40萬人次做大腸鏡,小於5公釐的瘜肉有23%被遺漏。國外研究顯示施行大腸鏡時的腺瘤偵測率每提升1%,將可以降低鏡檢後發生大腸癌風險3% 之多,死亡率甚至可以降低5%。2022年國外研究顯示,藉AI人機協作進行大腸鏡檢查,約可提高14% ~ 30% 的腺瘤偵測率不等。
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雲象科技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千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當中不乏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AI準確度高達95.8%,可彌補醫師偵測腺瘤能力差異造成之病灶遺漏,為病患人數多、時間又緊迫的醫師與醫療單位提升檢查品質。
考量國內對大腸癌的篩檢需求增加,洪志聖表示,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憑藉系統同步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
國泰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預計率先將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納入自費項目,台大醫院健檢也計畫跟進。
為驗證AI輔助篩檢能提高大腸鏡瘜肉偵測率,目前雲象科技與台大醫院、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光醫院正進行跨院區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前瞻計畫。
雲象科技表示,第一步運用AI影像輔助系統減少病灶遺漏並縮短醫師診斷病灶的時間,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落差。未來朝向病灶偵測與診斷分類、自動化分析盲腸到達率、大腸鏡報告輔助系統、數位病理診斷與風險分層等,從預防、臨床、改善預後,提升品質又減輕臨床醫師負擔。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不漏接! ►壹蘋新聞網 粉絲團 ►壹蘋娛樂 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