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巴黎的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INALCO,簡稱東語)9月29日至30日舉辦「台灣與馬達加斯加南島語教學及文化知識發展研討會」,邀請來自台灣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屏東泰武鄉排灣族佳興部落、以及東語馬達加斯加語教授拉凡嘉里蘇亞(Linah Ravonjiarisoa)等參與交流。
佳興部落由9位婦女代表「普樂地文化資產傳承保護協會」出席,於為期兩日的研討會中,先演繹古謠歌舞、再帶領教唱工作坊。
協會代表邱霄鳳(idis Sadjiljapan)向東語學生與觀眾解釋,這次在巴黎演出的古謠,其實在20年前已因社會變遷幾乎失傳。為挽救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力量,部落族人自組團隊,一句一句地向長者請教學習。
邱霄鳳說:「我們的古謠教室是在樹下、河邊或山林裡的每一塊土地。只要老人家在哪裡,我們就追到哪裡。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持續了20年,對古調與文化進行初步的復振。如今不論結婚或祭儀,我們已知如何歌唱,不需再放錄音帶。」
為打破巴黎觀眾對遙遠他方的異國想像,也讓古謠的意義源於族人生活、而非為他人提供娛樂表演,研討會主辦者、東語台灣學研究負責人劉展岳,刻意將展演安排在校園一角、而非正式舞台;亦請9位部落婦女在開唱前以日常衣著現身,待解說後再入內更換服飾,準備演出。

古謠源於族人生活、而非娛樂表演
等待演出的10分鐘,成為研討會裡意外動人的時刻,許多觀眾表示他們更加期待了。
劉展岳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希望透過更衣的動作,讓觀眾意識到眼前的演出,已進入一種儀式狀態。」
佳興部落於研討會演唱的古謠為婚禮歌曲「太陽的女兒」,共有5首,歷時60分鐘,濃縮呈現原本需花上一整個月傳唱的新娘祝福儀式。
歌詞如一個女人的生命史,以說故事的方式,歌頌新娘的家族與容貌,提醒即將嫁作人婦的她,不要忘記自己的社會價值與責任,也不要忘記無論嫁得多遠,原生家庭始終挺你。
觀眾凱瑟琳(Catherine)向中央社記者表示,透過說明,她理解這些古謠是關於排灣族的婚禮、年輕女性、與依照社會地位而變化的傳統儀式。她說:「雖然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但透過音樂與舞蹈,我們得以相遇。」
馬達加斯加教授拉凡嘉里蘇亞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我覺得自己好像回到了家鄉!」
她指出,無論在舞蹈節奏、踏步方式,或婚禮古謠的歌詞意象,台灣與馬達加斯加的南島文化有諸多共通處。「即便我聽不懂排灣族語,卻大致能理解古謠在真實情境中的呈現方式。」
邱霄鳳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排灣族有句話叫「天空遮蓋的地」(liniljingan nakavulungan)。當祖先被問到:「這個世界有多大?」他們回答:「就是太陽在天空照下的地方。」
她表示,佳興部落很小,世界卻很大,我們有機會在「天空遮蓋的地」傳唱,是祖先給我們的傲氣與骨氣,讓我們去天空之下看看。」
邱霄鳳說:「參與文化傳承最美的事,是將感情與故事從老人家的口中要回來,給予下一代。文化不應當消失,因為它只要存在過,就應當被尊榮,不論它在世界的哪個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