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指出,這不僅是今年台灣最嚴重的天災,更引發各界對花蓮及中央政府防災責任的激烈爭論。輿論認為天災固然無法抵抗,不過如疏散延誤與監測不足等人為因素加劇災損,成為一場「可預防的悲劇」。
第一,堰塞湖為何造成災難?報導指大多數遺體在一樓民宅被發現,疑似撤離不及遇難。這反映出年長者或偏鄉民眾在資訊接收上的困境:他們通常依賴逐戶通知,較少透過手機或廣播系統。此外,臥病在床的長者如何取得疏散通報以及如何獲得協助撤離,都是問題。
第二,未強制疏散成致命漏洞。許多災民指未接獲特別洪水警告或廣播,如光復鄉某大賣場員工在溢流發生後並未撤離,仍在協助擋水,遊客也未聽到任何廣播,現場大亂。花蓮縣府澄清林保署的「9次示警」為累計續報,並未延誤,不過光復鄉長林清水坦言「真的沒想到會這麼嚴重」。
第三,為何不「爆破」或「施工引流」?內政部長劉世芳說,馬太鞍溪堰塞湖7月形成後評估地處偏遠,難以開挖或架設虹吸管。台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陳文山直言人為處理不可行,無法爆破,只能靠降雨自然溢流或潰堤。
第四,為何掀起政治攻防戰?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抨擊民進黨政府「制度殺人」;前花蓮縣長、現任立委傅崐萁也批評中央決策不力,認為若及早「爆破」引流堰塞湖或許可避免災情。民進黨批評傅崐萁夫婦數十年主導花蓮政壇,民眾勢必質疑為何未能建設更多基礎設施防災?傅崐萁則強調中央對花蓮投資不足,導致發展與建設落後。
第五,花蓮何以面對天災人禍的挑戰?去年花蓮遭遇強震,因長期防災有成,死傷得以降至最低,然而此次大水卻造成嚴重死傷。台灣大學國發所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表示,台灣東部相較其他地區發展落後,此次天災的挑戰是如何找出解決之道,賴清德政府可做更多努力,確保東部沿海地區在防災與整體發展上得到提升,而傅崐萁的政治資本本可採取更多措施,避免花蓮因地震或颱風反覆受創。
火線話題 | 強颱樺加沙來襲
這篇報導屬於「 強颱樺加沙來襲 」主題,更多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