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Science 報導,商業太空聯盟(Commercial Space Federation)上週發表一篇題為《Redshift》的新報告指出,中國過去十年來在太空基礎建設與太陽系探測能力快速成長,若情勢持續,該國很快會在2030「新太空競賽」中領先美國。

該112頁文件匯整了關於中國各種太空資產與任務的最新資料,包括中國的新一座太空站、日益擴大的衛星巨型星座,以及其登月與殖民月球的規劃,報告寫道:「中國不只是追趕——它正設定節奏、放寬法規管制,並且在某些時候,重新定義地面與地表以上的領導力」,「在紀律性的政策、策略性投資與大規模技術進展推動下,中國的太空崛起已從根本上重新劃定全球權力角逐的領域」。

報告指出,美國面臨的一項最令人憂心的可能性是:中國可能成為自1972年以來,首個再次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國家。

儘管美國的阿提米絲(Artemis)計畫屢屢延宕,部分原因是SpaceX的Starship火箭出現問題,但中國在登月路徑上仍持續達成「重大里程碑」,包括以史無前例的細緻度繪製月球表面、將歷史性月球樣本帶回地球,以及打造超大型運載火箭(美國目前目標是在2027年將太空人送上月球)。

報告稱,中國還計畫在2035年前後,在月球上建造自主核反應器作為基地,此舉有助搶占月球採礦等資源,並在最終派遣人類前往火星的競賽中取得優勢。

在近地軌道方面,中國也可能占優勢,原因之一是其已完工的天宮(Tiangong)太空站;一旦國際太空站(ISS)在本世代末退役,天宮將成為唯一主要的國家營運太空站(美國暫無直接替代ISS的計畫,儘管多家企業正規劃興建商業太空站)。

中國正加速建構自己的衛星巨型星座,以抗衡SpaceX快速擴張的「Starlink」網路,同時規劃建造軌道太陽能陣列與其版本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在地面發射配套上,中國目前已有6處不同的運載火箭發射場(spaceports)完成投入使用,這將使該國在未來數年內能顯著提高發射頻率。

報告還指出,令人憂心之處在於中國正同時完成多項重大任務,換言之,「中國正同時經歷阿波羅、國際太空站與商業太空時代」。資金投入是不出意外的成功關鍵之一,尤其是對商業公司的補助性投資,這些公司獲得政府特殊支持以協助中國國家航空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CNSA)推進計畫。

報告舉例,去年中國在商業太空領域投資了2.86 billion美元(約858億台幣),相比2016年的164 million美元(約49.2億台幣),增幅超過17倍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願意與他國合作以達成目標,包括俄羅斯、印度與日本等。

這一策略被稱為「太空絲路」計畫(Space Silk Road),迄今中國已與國際夥伴共同啟動逾80項專案,研究者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侵蝕了美國影響力」。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太空政策分析師、該報告合著者羅爾(Jonathan Roll)表示,對中國太空能力自2020年代初以來的快速進展感到驚訝,短短三年,幾乎一切都改變了,令人不安。

與此同時,美國的太空雄心受到政策與預算壓力牽制。前政府曾提議大幅削減NASA預算,幾乎減半,這可能使多項長期任務陷入風險,並對商業太空產業造成連鎖影響。

商業太空聯盟(Commercial Spaceflight Federation)會長凱沃薩(Dave Cavossa)表示:「美國在許多太空領域今天仍然領先,但中國正在快速前進,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他們有可能在未來5到10年內超越我們」。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雅魯藏布江大壩「世界之最」動工 下游鄰國憂水源被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