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報導,國民黨與民眾黨2024年起聯手以人數優勢陸續通過國會職權等修法引發外界不滿,民團今年起陸續鎖定國民黨立委發動罷免連署。24位藍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於台北時間26日投開票,結果全數遭到否決。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The 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今天以電子郵件回覆中央社記者詢問表示,台灣政治嚴重極化,對國家安全造成危害。
她指出,在民主國家中,分立政府並不罕見,「台灣執政黨和在野黨需尋求妥協,強化治理,為人民帶來更好的成果」。
台灣去年舉行總統立委選舉,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繼續執政,但失去國會多數黨地位。113席立委席次中,國民黨贏得52席,略多於民進黨的51席,民眾黨則取得8席不分區立委,扮演關鍵少數。
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亞洲計畫非常駐研究員傅利曼(Joshua B. Freedman)近期撰文分析大罷免投票及其影響指出,自去年總統立委選舉以來,台灣政黨鬥爭變得十分激烈,導致政府幾乎陷入停擺。
這次首波立委大罷免全數未通過,國民黨將維持立法院多數地位。傅利曼預測,挺過罷免案的立委可能會比以前更強硬反對民進黨施政,「任何妥協的可能性恐怕一開始就注定會失敗」。
他寫道,一旦台灣國內政治領袖陷入政黨之爭,將難以制定有效策略來應對北京的壓力,也會無法妥善應對與華府之間的關係。

台灣政治嚴重極化
另一方面,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孔明尚(Michael Cunningham)今天受訪表示,以長遠角度來看,這次的結果「對台灣所有政黨都有利」。
身為中立觀察者,孔明尚指出,這樣的結果避免一種可能對台灣民主制度構成新挑戰的先例,這種先例恐怕未來會被用來對付所有政黨。
他說,「在某些情況下,進行罷免確實是適當的」,但他不認為台灣人民希望看到「大罷免變成常態」的先例。
針對這次大罷免開票結果,藍白兩黨黨主席表示,這是台灣人民的大勝利,要求總統賴清德為惡罷出面道歉。賴總統則感謝公民力量,重申執政團隊責任,並期待朝野政黨團結向前;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也說,這是偉大公民力量的展現,民進黨虛心接受結果,會更審慎反思社會的反應。
繼首波大罷免後,第二波共7案罷免投票將於8月23日登場,包括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游顥、羅明才、江啟臣、楊瓊瓔、顏寬恒、林思銘。

延伸閱讀:726大罷免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