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封面上寫著「大災難在2011年3月」,被認為「預言了東日本大震災」引發話題,2021年以「完全版」形式再次出版。當中新增了一則「預言」,根據作者龍樹諒的夢境繪製而成,書中寫到「夢見2025年7月,日本將遭受毀滅性的海嘯」、「如果夢境實現的話,下一場大災難的日子是2025年7月5日」再度引發關注。

隨著社會輿論、網路謠言不斷擴散,龍樹諒親自解釋,「夢到的日子並不等於真的會發生什麼事」。

然而,因為「7月5日大災難預言」引發的風波,已經讓來自香港、台灣的旅客對日本旅遊卻步,航班出現減班或停飛的情況。大阪觀光局6月24 日也在記者會提到,雖然還沒造成全面性影響,但「針對7月的旅行預約,有部分已經被先行取消」。

如果7/5當天或整個七月都沒有任何事發生,遭受損失的業者或個人,可以對做出預言的人求償嗎?日本律師三木悠希裕表示,「只因為預言或謠言沒成真,就要求預言者、謠言的發布者或擴散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是很難成立的。」

三木進一步說明,預言或占卜一般屬於個人的思想或表達自由,「信則有,不信則無」,大家普遍也知道它不一定會成真。因此,即使最後沒發生,通常也不會被認定為違法,也不會和損害之間成立法律上的因果關係,因此損害賠償也不會被認可。

不過三木提到,若以靈感或預言為名,散布會損害生命、健康或財產的不安,並趁對方擔憂時勸誘捐款或簽約,可能會觸犯2023年6月1日起施行的《防止不當勸誘捐款法》。如果真的有人因此被迫付款,或許可以根據該法律,或消費者契約法撤銷意思表示並要求返還。

延伸閱讀:地震預言等著看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日本惡石島地震不斷宣布全島撤離 十島村居民也準備往市區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