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StewartVille網站指出,智慧型手機在夢境中的出現率極低。研究稱只有 3.5% 的成年女性和 2.6% 的男性曾夢見過手機。我們在清醒時與手機的互動時間極長,幾乎已將其視為身體的一部分,無論是溝通、獲取資訊還是娛樂,手機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然而,在夢境中,它卻似乎憑空消失了。

研究發現,不僅僅是智慧型手機,其他電子設備如電腦與電視機,在夢境中同樣罕見,潛意識可能以不同於現實生活的方式處理科技。

儘管研究尚未找到確切答案,但以下幾種理論可能解釋這一現象:

世代影響
夢境內容可能受到個人成長經驗的影響。對於許多成年人而言,童年或青少年時期並未使用智慧型手機,因此這些裝置較難進入夢境。相較之下,未來在科技環境中成長的新世代,或許會更常在夢境中出現數位設備。
情感連結較弱
儘管我們極度依賴手機,但可能並未對手機本身建立強烈的情感連結。潛意識或許更重視手機所帶來的資訊與人際連結,而非手機這項實體物件本身。
潛意識的篩選機制
我們的大腦可能會過濾掉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如手機,並專注於更具情感價值或象徵意義的元素,這使得夢境更具敘事性與情感層次。
科技演進過快
智慧型手機的技術日新月異,可能使得大腦難以建立穩定的心理表徵,導致這些裝置難以進入夢境。

智慧型手機在夢境中的缺席可能透露出我們心理與科技的關係,其影響如下:

認知處理---夢境更專注於處理情緒與經歷,而非數位互動

潛意識的優先順序---大腦可能更重視面對面的交流與實體體驗

科技融入程度---手機的缺席可能意味著科技尚未完全融入我們的深層心理

情感意義---夢境可能反映我們對人際關係的情感聯繫,而非對手機的依賴

理解這些影響,可以幫助我們維持數位與現實生活的平衡。例如,擁有高情緒智慧的人通常會培養習慣,優先考量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這可能讓他們擁有更豐富的夢境經驗。

有專家預測,未來世代可能會因為從小與智慧型手機共存,而在夢境中出現更多科技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