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上升

多年來,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遷正使地球持續升溫。當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積累時,它們像一層毯子覆蓋地球,困住來自太陽的熱量,導致全球氣溫上升。  

今年,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確認 2024 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達到 15.1°C(59.2°F)。 去年則是歷史上首次,全球平均氣溫超過工業革命前水準 1.5°C。  

未來,科學家預測全球氣溫仍將持續上升。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根據三種不同的情境,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

在最樂觀的情境下,全球將在 2050 年達成碳中和(淨零二氧化碳排放),從而防止全球氣溫進一步顯著上升。

在中等情境下,二氧化碳(CO₂)排放量將維持在當前水準直到本世紀中葉,然後逐漸下降,並在 2100 年達到淨零排放。 然而,在高排放情境下,全球未能採取有效措施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導致 CO₂ 濃度在 2100 年進一步升高。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預測,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氣溫在中等情境下將比工業革命前高 2.7°C(4.86°F),而在最嚴重的情境下,氣溫將上升 4.4°C(7.92°F)。  這些變化可能引發大範圍乾旱,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如果不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生活在乾旱地區的人口將從目前的 23 億增加到 2100 年的 50 億。 

多年來義大利威尼斯一直被預測可能會因海平面上升遭淹沒。AI生成圖
多年來義大利威尼斯一直被預測可能會因海平面上升遭淹沒。AI生成圖

冰川融化與海平面上升  

在未來 75 年內,隨著大氣溫度升高,海洋溫度也將隨之上升。  1980 年代,科學家記錄到海洋溫度每十年上升約 0.06°C。  然而,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一速率已飆升至每十年 0.27°C。  研究人員預測,在未來 20 年內,海洋溫度的上升幅度可能超越過去 40 年的變化。  這將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造成潛在的毀滅性影響。  

斯特羅夫教授表示:「北極夏季的海冰肯定會在 2100 年之前消失,並且不僅僅是消失一個月,而是會有數個月的無冰狀態。  這將加速北極變暖,導致格陵蘭冰層進一步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破壞永久凍土區,並擾亂深層海洋環流(熱鹽環流)。」  

對於依賴冰雪生存的人類與動物來說,斯特羅夫教授認為,這種變化的速度將快到無法適應。  研究顯示,到 2100 年,全球超過一半的冰川將消失,而在高排放情境下,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冰川將減少 75%。  無冰環境將使沿海地區更容易受到風暴海浪的侵襲,而這與永久凍土融化結合起來,可能導致整個社區被迫遷移。」

隨著海洋升溫,海水會膨脹,加上冰蓋融化釋放的淡水,將進一步推動海平面上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預測,如果 CO₂ 排放持續增加,到 2100 年,全球海平面可能會上升 6.2 英尺(1.9 公尺),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如果全球海平面上升如此劇烈,世界各地的城鎮和城市都可能被淹沒,其中包括英國的赫爾(Hull)、倫敦和卡迪夫(Cardiff)。  在美國,東海岸的居民將首當其衝,紐約市、波士頓、大西洋城和邁阿密)的大部分地區可能會被海水吞噬。 這項研究還預測,位於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川普「海湖莊園」(Mar-a-Lago)也將在大約 75 年內被海水淹沒。  

更極端的天氣  

到了 2100 年,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將主要體現在極端天氣事件的劇烈增加。  伯明翰大學環境健康副教授巴丁頓(Dr. Suzanne Bartington)表示:「氣候變遷正在顯著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包括熱浪、暴雨、乾旱和野火,這些都會影響人類的身心健康。」  

隨著大氣變暖,它能夠攜帶的水氣也會增加,導致降水強度加劇。 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的一項研究預測,在中等排放情境下,到了 2100 年,與史上最潮濕的一天相當的極端降雨事件可能會變得比現在多 10 倍。  

與此同時,氣候變遷導致的天氣模式變化,意味著某些地區在一年的某些時期將幾乎沒有降水。根據英國氣象局的預測,到 2070 年,英國夏季的平均降水量可能減少多達 47%,而冬季的降水量則可能增加 35%。 當這些突如其來的大雨落在因乾旱變硬的地面時,發生「閃電洪水」(flash flooding)的風險將極為高昂。  

洛杉磯野火自上月7日起延燒近月,火勢才受完全控制。美聯社
洛杉磯野火自上月7日起延燒近月,火勢才受完全控制。美聯社

超級颶風的崛起  

在全球其他地區,最大的擔憂將是災難性的「超級颶風」(mega-hurricanes)。  

颱風(Typhoon)、颶風(Hurricane)和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本質上是相同的氣象現象,它們的形成源於海洋中的暖濕空氣上升。由於人為導致的氣候變遷使海洋溫度上升,這些風暴獲得更多能量,導致風暴強度不斷升級,變得愈發強烈。  

去年,一組研究人員呼籲擴展用於衡量颶風強度的標準——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級(Saffir-Simpson Wind Scale),以納入這些異常強大的風暴。 「六級颶風」(Category-6 hurricane)將帶來時速 192 英里(約 309 公里)或更高的狂風,並引發超過 25 英尺(約 7.6 公尺)的海水上升。  

對於日本、印尼、菲律賓和美國南部各州而言,這些毀滅性的風暴在 2100 年前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

失控的野火  

當世界某些地區遭受猛烈風暴襲擊時,其他地區則將被酷熱與乾旱所折磨。  

科學家預測,極端高溫與低降水量的結合,將使某些地區成為「火藥桶」,極易發生野火。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一過程的徵兆已經顯現。  

洛杉磯 1 月 7 日爆發了毀滅性的野火,迅速蔓延,導致至少 28 人喪生,超過 10,000 棟房屋被摧毀,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 當火災發生時,洛杉磯正經歷自 1944 年有記錄以來最乾旱的開年。  截至 1 月,洛杉磯國際機場自去年10 月1 日以來僅記錄到 0.03 英寸(約 0.08 厘米)的降雨,導致洛杉磯縣陷入「嚴重乾旱」狀態。  

「全球天氣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由美國、英國和多個歐洲國家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網路——警告稱,這場野火的高溫、乾燥和強風條件,由於全球暖化,其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了 35%。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預測,到 2100 年,氣候變遷與土地利用模式的變化將使野火變得更加頻繁且更加猛烈。  

極端野火的發生頻率預計將在 2030 年增加 14%,2050 年增加 30%,到本世紀末將增長 50%。  研究人員警告說,即使是北極(Arctic)也將面臨越來越高的野火風險,除非採取果斷行動。  

曼谷上月底空汙嚴重,市中心霧茫茫一片。美聯社
曼谷上月底空汙嚴重,市中心霧茫茫一片。美聯社

窒息性的空氣污染  

如果各國未能投資於更清潔的技術,科學家警告,空污將成為人類面臨的最致命挑戰之一。 過去160年裡,富裕國家城市的有毒空氣污染水平普遍下降。然而,最新研究顯示,全球99%的人口仍生活在空氣污染嚴重超標的地區。  

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由於環保法規薄弱,污染水平已達到危險標準。近年來,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空氣污染指數經常超過 100 微克/立方米,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標準的 20 倍。

到 2100 年,許多研究人員預計,全球範圍內的污染狀況將進一步惡化。 降水減少與氣溫升高,意味著污染物會在空氣中停留更長時間。 這將導致地表臭氧(ground-level ozone)和細顆粒物(fine particle pollution)濃度增加,進而導致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和中風。  

《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氣候變遷持續,空氣污染將在 2030 年額外導致全球 60,000 人死亡,到 2100 年則將增至 260,000 人。  

數百萬人的死亡  

科學家認為,由於上述種種因素,到了 2100 年,全球將因人為氣候變遷造成數百萬人死亡。  

隨著氣候變暖,越來越多的人將暴露於致命熱浪之下。 對於過去從未適應過極端高溫的地區來說,這種影響將尤為嚴重。  

今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到本世紀末,極端高溫將使歐洲的死亡率增加 50%。 即使在最樂觀的情境下,每年仍將有額外 8,000 人死於熱浪,而在最壞情境下,這一數字可能高達 80,000 人。  

在 2015 至 2099 年間,全球僅因高溫就可能導致 580 萬人額外死亡,而歐洲受影響最嚴重的城市將是巴塞隆納,其淨死亡人數預計達到 246,082 人。  

這一數據已經考慮到全球暖化可能減少歐洲寒冷冬季的死亡人數,挑戰了「全球變暖可能對寒冷國家有利」的流行觀點。  

如果再將空氣污染的影響納入考量,氣候變遷對人類生命的威脅將更為嚴峻。  

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的研究人員預測,空氣污染與極端氣溫的結合,可能在 2100 年前導致 3,000 萬人額外死亡。  

即使是在最可能發生的情境下,每年仍將有 1,080 萬人死於熱浪,1,950 萬人死於空氣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估算尚未考慮極端天氣、野火或因農業崩潰導致的飢荒,因此氣候變遷的真正死亡人數可能遠超這一估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與惡魔總編有心結?時尚聖經酸第一夫人「像魔術師」 比利時大使館怒退訂V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