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亭(Joshua Keating)於美國大選前到台灣觀察,他表示台灣不像外界想像中的那般緊張不安,「這座島嶼幾乎沒有那種正為潛在災難性入侵而緊張備戰氣氛」。

他形容,台北時尚咖啡廳座無虛席,高樓下的夜市熱鬧繁忙。往南的新竹是半導體製造中心,有時被稱作「台灣矽谷」。高鐵站內擠滿外國商務旅客。

他寫到,「面對一種幾乎無止盡的生存威脅,很少有國家需要承受,且已持續將近75年,台灣大多數民眾仍繼續做他們一直在做的事:打造亞洲最具活力的民主」。

吉亭的報導指稱,中國可能嘗試灰色地帶作戰、切斷台灣的貿易路線與數位通訊,而不是採取全面入侵。路透社
吉亭的報導指稱,中國可能嘗試灰色地帶作戰、切斷台灣的貿易路線與數位通訊,而不是採取全面入侵。路透社

他在報導中指出,專家認為若中國全面開戰,美國一旦出面協防,短短幾週激戰,可能會導致二戰以來前所未見的傷亡。這些「台海戰爭」版本在華府政策辯論中具有分量。此外,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總統也為美國是否會協防台灣增添變數。

如果中國入侵台灣,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場景,可能是2022年烏克蘭東部地區、甚至是1944年諾曼第;「我們對中國將如何侵占台灣的看法很可能是錯的。」報導強調,中國可以嘗試灰色地帶作戰、不費一槍一彈就占領島嶼,而不是採取全面入侵。

灰色地帶戰術可能結合海上封鎖和先進網路戰,切斷台灣賴以生存的海上貿易路線和數位通訊。北京還可能會讓衝突程度剛好低於門檻,避免引發美國及盟友協防台灣。

報導認為,台灣與世界各地的緊密連結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連結造就繁榮社會,不過,仰賴外國能源和糧食進口、及網路通訊,讓中國有機可乘。台灣面臨脅迫時的弱點,與美國專家熱衷討論的軍事問題關係不大,與台灣和世界的連結更為息息相關。

官員受訪談及台灣食物有七成仰賴進口。路透社
官員受訪談及台灣食物有七成仰賴進口。路透社

問題關鍵在於,台灣如何在自我防衛同時、不失去那些「讓台灣成為台灣」的特質。

報導寫道,台灣政府官員談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畫,時間表遠超過未來數年。台灣正努力克服電力、糧食自產,以及網路攻擊、海底電纜遭切斷等挑戰。

供電方面,國發會副主委詹方冠指出,台灣發展再生能源,設有2大目標,第一,減少碳排和能源消耗;第二,自產再生能源,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

台灣政府投資風能和太陽能,不過,這2種能源比其他能源的發電更占空間,台灣面積僅與美國馬里蘭州相當。其中一個解決的方法是在水面上打造再生能源設施。

報導指出,風力、太陽能或波浪能這樣的新技術,有朝一日可能足以維持供電及工廠運作。在實現之前,運送石油、燃煤和天然氣的商船,仍可能成為中國攻擊目標。

糧食方面,報導也說,台灣被譽為美食天堂,每個人對哪裡能吃到最好吃的滷肉飯都有自己的看法,夜市裡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攤位,甚至還擁有米其林評鑑殊榮。

不過台灣約7成食物仰賴進口。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表示,如果進口被切斷,必須完全自給自足,台灣人飲食習慣就必須改變。

莊老達指出,台灣稻米存糧雖足夠供應全國人口約12個月之久,但如果其他食品耗盡只剩稻米,稻米可能6個月內就會用完。屆時,民眾可能將依賴地瓜作為主食。

糧食自產上,台灣也面臨空間有限問題。報導指,這是台灣與烏克蘭的一個關鍵差異,烏克蘭是糧食出口國,即使在戰爭壓力之下,仍然能夠自給自足和供應歐洲。

另外,台灣是數位民主的先驅、高度依賴網路。數發部政務次長闕河鳴提到,政府機構一般每天會遭受約500萬次網路攻擊。要辨識出哪些攻擊來自中國並不困難:「中國網軍有固定作息時間…他們早上9時開始,中午休息吃飯,然後下午5時下班回家。」

台灣大選前夕,社群媒體也充斥大量假訊息和陰謀論。

報導指出,網路攻擊是灰色地帶作戰的典型例子,通常不致引發軍事行動回應。

國防承包商博思艾倫諮詢公司(Booz Allen)近期一份報告指出,中共對台網攻的目標是「癱瘓台灣的軍事網路和民生關鍵基礎設施,導致社會停擺並產生失敗主義。」

台灣連結馬祖的海底電纜曾遭切斷、敲響警鐘。政府布建低軌衛星來強化網路韌性。

吉亭最後表示,如今,大多數台灣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儘管如此,台灣政府並未宣布獨立,因為此舉恐觸發北京全面軍事反應。台灣實質上已是主權獨立國家,雖然未獲聯合國官方承認,卻也成功避免了與鄰國的直接軍事衝突。(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美媒:美國前副總統彭斯訪台表支持 擬拜會賴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