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報導,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者馬丁(Martin Qvarnström)表示,儘管研究人員尚不確定恐龍在3000萬年的漫長演化中崛起的原因究竟是運氣、能力、氣候變遷還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但他們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
馬丁指出,最早的恐龍是「不挑食的求生者」,牠們無論昆蟲、魚類還是植物,通通都吃。當氣候條件發生變化時,牠們展現了快速適應的能力。例如,植食性恐龍吃的綠色植物種類比當時其他草食動物更多,因此當較濕潤的氣候帶來新植物時,牠們能迅速調整飲食結構。
由於這項研究僅限於波蘭的化石樣本,馬丁表示,他希望未來能對全球其他地區的化石紀錄進行比對,以檢驗這些結論的普遍性。
位於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艾瑪(Emma Dunne)表示,科學家研究古代糞便以了解過去生物並不罕見。但化石糞便往往像塊狀或岩石般的東西,而且通常不會與製造這些糞便的動物化石一起被發現,這使得追溯糞便來源變得困難。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糞便化石中發現了魚鱗、昆蟲殘骸及骨頭碎片。「它們看起來非常不起眼,像背景的一部分,」鄧恩說,她並未參與這項新研究。「但它們蘊藏著如此精細而豐富的信息。」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澳洲世界首例!禁16歲以下兒童用社交平台 違者罰高達1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