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報導,前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柯伯吉今天在倫敦說,北京對台灣的決策不取決於烏克蘭戰爭的走向,而是受美國對台決策、美中在亞洲的軍事平衡以及美國的行動決心影響。


柯伯吉表示,就軍事層面而言,在歐洲的戰爭弱化了美國在亞洲處境,也影響像日本這樣的盟友以及像台灣這樣的「半盟友」(semi-ally)。


他提到,烏克蘭戰爭對中國的意義不是從中獲得警惕,而是可藉此一方面削弱、消耗美國實力,利用歐洲戰場牽制美國,另一方面則「留一手」不提供俄羅斯足夠支援、不協助俄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樣的情況對中國較有利,而過去兩年多來,中國做得頗成功。


柯伯吉是在前美國總統川普任內於國防部任職。他今天在智庫「政策交流」(Policy Exchange)與英國保守黨籍前國防大臣法隆(Michael Fallon)對談、回應聽眾提問時,不諱言他希望川普能於11月登場的總統大選勝出、重返白宮,他將樂意再度進入政府效力。


他指出,中俄積極合作,這更凸顯美國釐清對外作為「優先次序」的重要性。歐洲有條件、有能力,也有責任投入更多資源強化自我防衛,而美國必須保存實力,為「決定性的戰鬥」做準備。


他表示,現實情況是,美國無法同時打兩場戰爭,甚至無法同時面對伊朗和北韓,更不用說還有中國威脅逼近,而美國的準備「還不到該有的程度」。


柯伯吉說,若循冷戰邏輯思考,則西方在冷戰時代的主戰場和主要對手是歐洲和蘇聯,美國因此集中資源於當地,但如今該轉而聚焦亞洲和中國。即便俄羅斯攻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歐洲成員國,美國基於北約集體防衛義務出兵歐洲也得留意勿損害自身於印太區域的實力。


法隆詢問,若柯伯吉再度進入川普政府任職,是否會贊成美國裁減於歐洲的駐軍、將部分防空系統移轉至亞洲、停止參與歐洲提升彈藥等軍需供應的努力,柯伯吉毫不猶豫回答「是」。


他提到,美國無法成為無所不在的「世界警察」。美國的政治現實是,多數共和黨人認為應縮減美國在世界扮演的角色,而多數民主黨人認為在任何、或幾乎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動用美軍。

在印太區域,柯伯吉指出,美國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的一大問題是未能在「硬實力」層面充分回應中國快速、大規模的軍力擴張。


他說道,「硬實力」才是真正重要的實力,只有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且種類正確的軍事力量才足以嚇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並在不幸嚇阻不成、中國侵略台灣時,打敗中國。他舉例,自己總是提醒台灣方面,社群媒體貼文不足以嚇阻共軍。


外媒近日報導,美國軍方擬透過部署大量無人作戰系統,在台灣海峽建構「地獄景象」(Hellscape),以利當中國對台灣展開軍事行動時,為台、美及夥伴國家爭取反擊時間。


柯伯吉今天對此策略表達疑慮。他表示,「地獄景象」擬運用的是尚未經實戰驗證的概念和科技,特別是涉及人工智慧(AI)部分;在電子作戰環境,AI系統的表現恐不如樂觀預期。更重要的是,科技和網路都只是整體作戰一環,不能預設有它們即足以造成戲劇性的變化,或者足以取代傳統意義上的數量規模、陣地和決心。


至於外界質疑川普陣營不重視同盟、以「交易」角度看待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柯伯吉說,同盟的重要性在於以務實、就事論事的態度看待共同面臨的挑戰,而同盟的存在應該是為了發揮特定功能。隨著現實情況改變,同盟的組成、成員的重要性排序,以及對個別同盟成員的期待,都有必要做相應調整。


柯伯吉指出,正是因為他很重視同盟,所以他期待盟友們都能盡應盡的責任。面對中國威脅,他就會期待看見最能發揮效用、行動最積極的,是美國在亞洲的盟友,而不是歐洲的夥伴。


他提到,他相信中國正為與美國作戰做準備,而最危險的時間點就在這一輪10年內(in this decade)。

 

川普政府時代的國防部官員認為,美國拜登政府的一大問題是未能在「硬實力」層面充分回應中國快速、大規模的軍力擴張。圖為中國解放軍軍演。翻攝解放軍軍網
川普政府時代的國防部官員認為,美國拜登政府的一大問題是未能在「硬實力」層面充分回應中國快速、大規模的軍力擴張。圖為中國解放軍軍演。翻攝解放軍軍網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牢獄催人老!「為了沒犯的罪認罪」 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將返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