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台灣及其半導體產業是全球經濟最大咽喉點(choke point)之一,從手機到人工智慧(AI)模型一切都仰賴台灣擅長製造的晶片。

然而,一旦中國與美國爆發任何戰爭,台灣將成衝突中心。台灣晶圓廠恐被摧毀,或者產品遭到禁運,這將對全球造成巨大連鎖反應。這樣的風險說明了為何美國、中國、日本及其他國家一直在為其他地區生產晶片提供補貼。

分散供應鏈對所有國家而言十分合理──除了台灣。半導體產業規模縮小將威脅台灣經濟,並降低其戰略重要性。如此一來,如果中國侵略台灣,西方可能就不會這麼關切這件事,同時北京也能在不危及自家晶片供應的情況下,更輕易進犯台灣。

因此,即使西方政商領袖誇口能在國內製造晶片,台灣現正致力維持自己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居於不可或缺的地位。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向投資人再三保證,台積電產能有80%至90%仍留在台灣。由於台積電的尖端技術持續進步,外國晶圓廠可能很快就會落後。

台積電的台灣晶圓廠預計2025年底前量產2奈米晶片,2028年底前量產1.4奈米晶片。相形之下,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首批完工的晶圓廠預定量產較舊的4或5奈米製程。

魏哲家本月4日在股東會告訴投資人,台積電未來投資「第一優先是台灣,第二優先也是台灣,第三優先還是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也在5月20日就職演說中稱台灣為「矽島」,並矢言全力推動台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

儘管全球爭相補貼半導體產業,台灣在成本上仍具相對優勢。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表示,美國晶圓廠建造成本是台灣的4至5倍。

台灣政府方面,「台版晶片法」去年生效,對於位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公司,其研發費用的25%,以及購置用於先進製程的全新機器或設備支出的5%,可抵減當年度營所稅。

AI是台灣政府的優先發展事項之一,官員現在稱之為「第2座護國神山」。

台灣政府另一優先事項在於從硬體製造擴展至晶片設計,期盼於2033年底前,台灣在該領域的市占率可從目前的20%提升至40%。

經濟學人提到,若現行補貼潮仍無法把台灣拉下半導體產業頂端,什麼樣的措施能辦到?中華經濟研究院代理院長王健全指出,美國政府可能基於安全因素,要求部分先進晶片必須從國內採購。

此外,台灣還面臨其他限制。台積電2023年用電量高占全台8%,而台灣目前約80%供電仍仰賴化石燃料。台灣脫碳進程緩慢,代表台灣企業可能得爭奪有限的再生能源,或者必須在歐洲聯盟2026年起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後,向其繳納碳關稅。

另一項威脅在於西方和台灣與中國脫鉤。暢銷書「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米勒(Chris Miller)指出,面對西方施加一系列科技制裁和出口管制(有時透過台積電等台企實行),中國已與台灣部分脫鉤。

台灣2023年對中國晶片出口額因此下滑18%,從580億美元降至470億美元。中國企業尚未對台積電構成技術威脅,但其他屬於先進程度較低領域的台企的收益可能受到影響。

經濟學人總結,儘管出現半導體補貼潮及關於分散供應鏈的討論,台灣似乎仍會是西方科技產業前沿的中心。如果無法消除因此產生的風險,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關風險。(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醫學院教授也加入罷工!韓國政府下最後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