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衛專家告訴商業內幕,中國發動一場激進、未達戰爭程度,但仍具威脅性的脅迫活動,比全面入侵更有可能發生,美國需要為此做好準備。
由美國企業研究所和戰爭研究所的戰爭專家共同撰寫報告探討這種情況,即中國實施一場「脅迫活動,雖然未達到入侵的程度,但仍將台灣納入北京的控制範圍」,將這樣的事件視為「美國戰略思想中的一個重大鴻溝」。
報告稱這樣的脅迫活動早在進行中,包括中國在台灣海峽以及島嶼周邊的軍事演習,這些演習規模不斷擴大,引起了對升級的擔憂。
經濟和外交壓力也是顯著的,中國的虛假訊息操作和慢慢建立對台灣的封鎖的可能性也是擔憂的焦點。
中國在台灣周邊的軍事活動頻繁,會耗盡並壓倒台灣的軍事力量,並推動一種觀點,即台灣無法保衛自己,從而減少「台灣民眾對軍方的信任和安全感」。
報告確定抵制中國脅迫的四個因素。首先是美台戰略關係,放棄「合作導致進一步升級的擔憂,而如果這種夥伴關係停止,和平與繁榮就在不遠處」的觀點。
其次,在中國試圖透過「經濟戰、網路戰、破壞、對駛往台灣的貨物進行嚴格(和偽法律)檢查、封閉海空、電子戰、對政府管理不善的宣傳」等手段,台灣政府必須繼續運作。
這些努力包括大幅降低台灣的基本需求,如清潔水資源和電力。
第三點是台灣人民必須抵制中國「認知和心理運動」,包括「恐嚇抵抗支持者、在人口中播下懷疑和恐懼的種子,以及引起要求以政治讓步換取和平的需求。
最後,必須對抗「大規模訊息宣傳活動」,這些活動旨在「降低美國公眾和政治領導人支持台灣的意願」。這些宣傳活動讓美國公眾和政府認為,參與保衛台灣的行動會增加戰爭風險,代價高昂,而收益微乎其微。
新報告提出一個假設性的時間軸,從本月賴清德就職開始,一直延伸到2028年,想像中國和台灣在那個時候如何達成「和平」協議。報告作者表示,如果美國及其盟友未意識到北京的脅迫手段,或戰略計劃,並未阻止這些手段,那麼中國最終可能會在這樣的活動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