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新聞官方帳號「谷雨實驗室」今天報導,位於南京郊外的三層樓,面積168平方公尺(約50坪)的別墅,是一棟全女性共居空間,由4個彼此相互扶持,平均年齡25歲的單身女性共同營造,屋中隨處可見女性主義的藝品,1樓簾子上用「女書」文字寫著「天下姊妹,金蘭一家」。

新聞中所有受訪者均未露臉。這4人素昧平生,7個月前Yuuki、飯飯、阿桐因一篇介紹建立全女社區的部落客文章而結識,於是開始找房,期間遇見做房仲的「一一」加入,最後決定租賃「賽西亞」的現址。

90後的一一說,這個全女性共居空間取名賽西亞源自希臘神話,因黑海北部的賽西亞地區居住著一個叫亞馬遜的母系氏族,由一群作戰勇猛的女戰士組成,「她們的戰鬥能力很強,武力值很高,讓我覺得很有力量感」。

翻攝騰訊
翻攝騰訊

入住前由生活經驗比較豐富的一一帶領,她們自行裝修使這棟別墅慢慢變成「家」,並以「一家之主」的制度,開始同性共居生活。

首先,每人提前預交人民幣200、300(約885、1327台幣)作為一周的生活費給「一家之主」,由她負責編寫食譜和日用品採購、集體出遊等費用支出,結餘就在一周一次的家庭會議轉交給下一位輪值主事者。

報導說,4個人聚到一起之前都曾經歷漫長的女性意識覺醒之路。

上月南京夫子廟景區的遊客。新華社
上月南京夫子廟景區的遊客。新華社

一一2018年結束差點步入婚姻的戀愛,考慮投身「不婚族」的行列。她說曾和論及婚嫁的男友討論往後有2個孩子的話一個隨母姓,男友擔心自己的父母因此不愛這孩子,一一說,「我當時氣笑了,我心想你從來沒有想過跟你姓的孩子,我父母不愛怎麽辦。」

阿桐成長於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記憶中每次母親向父親要生活費,都能感受到母親的委屈,母親直到自己開了間小店不用再向父親要錢才「擲起腰板」。之後在網路上認識很聊得來的女性朋友,無奈朋友早亡讓她深受打擊。

Yuuki是獨生女,但總能感受到家裡有一種隱形的重男輕女氛圍,父親從不覺得需要為女兒置產,卻慷慨拿出積蓄給她表哥買房,她覺得自己好像在還一種叫「不是兒子」的隱形貸款。

去年11月南京中山植物園的秋景。新華社
去年11月南京中山植物園的秋景。新華社

從小很少聽到父母的鼓勵和稱讚,在賽西亞,Yuuki總是得到肯定:「我照顧醉酒的朋友,她們誇我可靠善良;我把工作事項細分做成表格,她們誇我邏輯嚴謹;我給她們看我遊戲裡建的莊園,被誇好厲害」。

阿桐藉由《拼團人生:無關愛情的同居生活》書的最後一章標題「常伴我身側便是家人」,概括女孩子們的關係。

目前賽西亞每個月房租支出約莫5000元(約2萬2115元台幣),另有2房對外出租,即使滿租也無法獲利,飯飯坦言,當初受女性共居的熱情所鼓舞,商業模式考慮得不周全,但還是不想放棄,因它包含了很多理想主義的東西在內。

本月初,遊客在江蘇南京瞻園拍攝臘梅。新華社
本月初,遊客在江蘇南京瞻園拍攝臘梅。新華社

於是她們調整營運模式,在「小紅書」開通帳號「妳來啦」,宣傳女性技能交換的知識付費社群,由Yuuki負責運作,她們已籌備幾堂知識付費課程,有租屋技巧分享、履歷寫作、女性如何探索內外關係等等。

同時另計劃定期開辦公益課程,像是不久前曾邀請畢業於清華法學院的律師講授婚姻與繼承,並舉辦娛樂活動,去年中秋,10來個女生報名參加歡聚吃火鍋、寫女書、玩桌遊、看電影。

「女性共居」只是開端,她們希望有更多女性複製這套理念和生活模式,好比一一曾設想,某個城市的某個區,附近兩公里範圍內有3、4套女性共居的房子。

旅客上周在南京火車站購票大廳。新華社
旅客上周在南京火車站購票大廳。新華社

一套房子內的共居聯盟跟附近其他共居的房子形成一個鬆散的聚落,如果有更多房子就可以支撐女性友善的商業配套,像是家政公司、社區食堂、更多考慮到女性需求的健身房等。

一一上述的構想來自於倫敦北部的一個社區,那裡有個共同養老社區「新園」(New Ground),當中有26位年齡介於五旬至九旬的女性,於1998年由6人發起,經過18年於2016年落成。

她的朋友曾問她,不結婚以後老了怎麼辦,一一反問:「我這輩子不結婚,不生孩子難道還建不起一個自己住的養老院嗎?」

一一說:「很多人包括我都想要解決不婚不育之後如何生活的問題,這個解決方案是必須要有的,只是說今年還是明年,現在還是以後,從現在開始去探索,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不管過程中有多少坎坷,我會在我能力範圍以內堅持下去。」(中央社)

南京江北新金融中心施工現場。新華社
南京江北新金融中心施工現場。新華社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中國「雙減」禁學生補習 31歲教育業青年失業拒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