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10月31日刊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中國人口問題專家易富賢評論文章,指1976年時任總理周恩來去世引發「四五」天安門事件、1989年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去世成為「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導火線,一些人期待如今對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悼念活動將點燃另一場政治運動,中國當局也如臨大敵。

易富賢說,但中國如今的人口、經濟結構和政治心態已經截然不同了。

他從人口結構分析,15至29歲的青年最有生育力和經濟活力,最有政治熱情,最具戰鬥力,而15至29歲人口比例超過28%稱為「青年潮」。

以香港為例,1974年開始出現「青年潮」,1980年青年比例高達33%,中位年齡不到26歲,反殖民統治、民族主義、保釣的社會運動此起彼伏,讓港英政府不堪其擾,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簽署了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

而台灣和韓國的青年比例從1966年的25%上升到1980年代初的32%、31%的高峰,再加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GDP)65%以上,民間力量活躍。經濟高速 成長,民主熱情高漲,民運、學運此起彼伏,兩地在1987年完成政治轉型,當時人口中位年齡只有25歲、26歲。

中國方面,1965年青年比例開始攀升,是文化大革命的人口學基礎,1979年中位年齡22歲,青年比例超過28%,民心思變,開始經濟改革。

1980年代中國朝氣蓬勃,民主熱情高漲,1986年全國發生了學潮。1989年全國青年比例高達31%,中位年齡不到25歲,發生了「六四事件」。

易富賢指出,幾十年來,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和西方政治家期望中國重現1989年那樣的民主運動,但事與願違,2022年11月抗議新冠清零政策的「白紙運動」也只是半個月而止。

他分析,中國社會越來越僵化,主因有3,首先是1996年「青年潮」已退去,2023年青年比例只有17%,中位年齡超過42歲,2040年將達52歲;一般而言,中位年齡超過40歲、青年比例低於20%的社會是很難實現政治轉型的。

其次,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自1983年的62%降低到現在的43%,政府越來越大,社會散沙化。第三,中國政府杯弓蛇影,將一切「小亂」提高到政權安全的高度。

他認為,人口結構決定了中國今後將是「小亂不斷,大亂沒有」。對中國政府而言,需要擔心的不是政權安全,而是老齡化和青年比例下降導致的社會僵化和活力喪失。中國當局應該有足夠的政治安全感,放鬆社會管控以增強社會經濟活力、提升生育率。(中央社)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中國「雙減」禁學生補習 31歲教育業青年失業拒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