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10月起,港府宣布了「香港優才計畫」,同年底又啟動「高才計畫」,加大搶人力度。而今年前5個月,「高才計畫」已批出4.9萬份申請(中國申請占最多)。
也就是說,這半年裡通過這項計畫獲得「香港身分」的中國菁英,已遠超過過去10年的總和。
中國網媒「36氪」分析,過去2年裡,香港流失了14萬勞動人口;2022年幼稚園招生數減少了1/4;自2020年7月1日到2022年底,香港居民經機場離港的淨移出數目超過40萬人。
![香港。](https://static-cdn.nextapple.tw/prod/2023-08/B098B2C0610735FC35A6CEC4A296F7BB/a239af642fe164665d0c5d7c8039065c_1280.webp)
文章表示,理想的情況是,中國菁英可以填補香港流失的勞動力空缺,緩解香港的人才焦慮。但尷尬的是:這些申請者中,相當比例的人並不真正打算去香港工作和生活。
文章引述一位通過「優才計畫」拿到香港身分的中國菁英說,申請只是為了小孩,想給他多一個選擇的可能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圈子都是在內地,不太可能去香港」。
另一位中國民眾David通過「高才計畫」來港,他說,在相關微信群裡,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問了一圈,沒人真的想要去香港工作」;他說身邊同學和朋友對香港沒有太多嚮往,「大家基本把它當作一個兩年的旅遊簽證來對待」。
![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的李小龍雕像。路透社](https://static-cdn.nextapple.tw/prod/2023-08/B098B2C0610735FC35A6CEC4A296F7BB/8d13da62ba837a09f20e2823db5bc0c5_1280.webp)
根據文章,所以出現以上情況,另一個原因是香港市場生機不再。
文章指出,放眼望去,香港到處都是裁員的消息;花旗、德銀、渣打、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從商業銀行到投資銀行,從董事總經理到普通職員,從上到下,無差別裁員。
根據香港交易所的統計,去年共有47家香港券商宣布停業,創下歷史之最;今年以來,倒閉潮繼續,第1季又有12家券商停業。
![香港。路透社](https://static-cdn.nextapple.tw/prod/2023-08/B098B2C0610735FC35A6CEC4A296F7BB/71cd408b56ca6a6bbd055c3c22d356c1_1280.webp)
文章表示,券商的水位高低,取決於香港IPO(初次上市)市場的潮漲潮落,而香港IPO則是中國新經濟創業的一面鏡子。
據指出,最近2年,到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少了;低迷的IPO只是最後一環,更深刻的變化,是中國創投美元基金時代的落幕,去年專注於中國私募股權基金募集的美元資金銳減超80%,創下近10年最低。外資撤離中國,對中國創業生態是一種結構性的衝擊。
文章指出,香港「優才計畫」和「高才計畫」的獲批對象,主要來自金融和科技網際網路兩個領域,而矛盾就在這裡。香港既渴望人才,又無法提供足夠的、有吸引力的高薪崗位,讓香港似乎陷入一個「無解迴圈」。(中央社)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https://static.nextapple.tw/web/layout/img/article_complain.webp)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https://static.nextapple.tw/web/layout/img/clicktonex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