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News報導,上周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報告指出,當幼年飛蝗 (Locusta migratoria) 擠在一起時,會釋放出一種稱為苯乙腈 (PAN) 的揮發性化合物,可以避免自己被同類吃。那些不釋放這種費洛蒙的蝗蟲,被吃得更頻繁,結果表明該化合物具有抑制自相殘殺的作用。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生態研究所的神經動物學家比爾(Bill Hansson)說,群體中同類相食的程度將保持恆定,這取決於「你身後的朋友有多餓,你身上的氣味有多難聞?」
同類相食在動物王國中非常普遍。當食物短缺時,這通常是動物補充飲食的便利方式。

眾所周知,飛蝗會產生數百種化合物,其中一些會排斥自己的物種。比爾和同事想看看這些化合物中,哪一種能阻止同類相食。該團隊篩選了僅在群居階段釋放的化合物,其中PAN,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因為它分解形成氰化氫,先前已被證明可以擊退鳥類對飛蝗的攻擊。當飛蝗釋放出這種化合物時,毒性會變得更高。

研究人員使用基因編輯,創造了一些無法聞到PAN的蝗蟲,另一些則無法產生 PAN。

研究人員將成群的蝗蟲放入擁擠籠子中。野生蝗蟲自相殘殺率不到5%,但在無法產生PAN的蝗蟲中,這一比例躍升至30%左右。

當將50隻飢餓蝗蟲放在籠子裡時,不產生PAN的個體,受到攻擊和吃掉的次數要多得多。

聞不到PAN的蝗蟲,對於產生或不產生PAN的蝗蟲沒有表現出特別偏好。
研究人員認為,幼年蝗蟲還沒有翅膀,這種化合物對它們更有用,「他們必須一直行走或是被推擠前進,自相殘殺成為真正的威脅。等到他們成年時,就可以飛走」。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3個她還沒她高!全球「最高」與「最矮」女性震撼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