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案例參酌
一般來說,探討國外的案例應該從當時推動的背景以及發展脈絡來作分析,並適時地進行在地化調整,才有機會將國外創新典範移轉至國內使用。事實上,以深蹲(運動)作為手法,來獎勵民眾搭乘公共運輸的開端,其實並非是這幾天引發大家熱議的羅馬尼亞;而是2014年在俄羅斯所舉辦冬季奧運會的行銷事件之一,目的是為了讓俄羅斯人體驗運動的樂趣、並試著擁抱動態的生活型態。實行方式是民眾在地鐵站的走道空間對著感應機器進行,「深蹲30下可換免費地鐵票」。
無獨有偶,2015年墨西哥為了打擊嚴重的肥胖問題,也設計了「深蹲10下換免費地鐵票」的方案;並鼓勵民眾累積深蹲次數,兌換運動相關用品,如:彈力球或是計步器。此外,他們也使用了地鐵站的閒置空間,搭建簡易的健康站,提供市民健康諮詢。
近期類似的案例就是在2020年9月至12月羅馬尼亞第二大城市,為鼓勵當地運動風氣與營造城市健康氛圍,即搭上「歐洲運動週」的系列活動,透過智慧公車站、推出「深蹲20下換免費搭公車」的活動。
北市應用建議
所以,如果單就此案例來推論落實於台北市擁擠公車站裡的樣貌,就會發現這樣的想法過於天馬行空、窒礙難行。但若是能參酌國外整個案例的發展脈絡,就不難發現實施地點也可以在捷運站裡頭的閒置空間,或是運動中心、健身房、連鎖量販店、甚至是公園或社區的一個角落。
接著,獎勵的方式可以多元。換言之,不一定是要換公共運輸的車票,也可以是獎勵和市府經營相關的項目,例如:Ubike、運動中心的折價券,甚至是路邊停車費的折抵。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號召生活用品通路和友善店家以及重視ESG概念的企業響應此計畫,一同攜手關懷市民健康與福祉、邁向永續城市的目標。例如:市民前一週深蹲(運動)次數達標,這週即可兌換連鎖超級市場的咖啡或蔬菜水果的折扣。
同樣地,執行的手段也不一定要是「深蹲」,也可以是鼓勵其他運動的遊戲化機制,像是:跑步里程數的累積、或是減重歷程等,讓民眾覺得有趣又有意義就好。多運動可以促進民眾身心健康、減少醫療支出,是舉世皆然的道理。
相關新聞: 《勸蔣萬安「把深蹲當政見」 黃暐瀚:提倡運動絕對是台北人會愛的菜》 《蔣萬安提「深蹲免費搭公車」被酸爆 「在台灣推體育就該死」館長嗆:不改變最輕鬆》 《蔣萬安大聲賀國慶 親自示範深蹲訣竅》

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接任何重要新聞!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