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達國際日本投資長鹿島美由紀(Miyuki Kashima)指出,日本已由長期通縮時代邁入穩定的溫和通膨階段,象徵經濟與股市出現結構性轉變。通縮時期名目GDP停滯、家庭收入增長受限,導致企業長年採取保守策略;如今,在財政與貨幣政策配合、薪資改革推進下,通膨回升至可控範圍,為經濟注入活水。市場預估,2025年底日本核心通膨將自年初逾3%降至約2%,屬健康型通膨,有助實質所得提升與內需擴張。
她進一步指出,日本央行正採取「漸進式正常化」策略,在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的同時謹慎升息,致力於在通膨目標與經濟成長間取得平衡。此舉有助維持正向資金環境,支撐企業投資與股市表現,並避免重演過往因緊縮過快導致景氣轉弱的情況。
同時,東京證交所針對股價低於帳面價值的企業提出改善要求,帶動公司治理改革加速。愈來愈多日企主動撤出低報酬事業、提升資產運用效率,並加強與投資人溝通。據統計,2024會計年度日本企業庫藏股回購金額年增近九成,該趨勢延續至2025年。從工業製造到金融業者,均以回購與增配息作為優化資本結構與提升股東報酬率的重要手段。
此外,母子公司齊上市情況明顯減少,反映企業逐步拆解控股結構、提升經營透明度與市場評價。法人預期,日本企業平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將自過去6%至8%的水準提升至2026年度的10%、2028年度達11%,評價差距可望進一步縮小,創造長線資金進場空間。
政治層面上,首相更迭被視為日本民主制度的正常現象,非結構性風險。即使自民黨內部或執政聯盟出現變化,推動企業改革、促進通膨正常化的政策方針預料不變。法人指出,這種政策延續性有助降低市場不確定性,穩定投資人信心。
富達日本價值基金經理人曾敏前(Min Zeng)表示,日本總體經濟與企業基本面表現超出市場預期。溫和通膨、春鬥加薪、企業調價能力提升及貨幣政策正常化,構成中長期股市的支撐力量。他指出,金融、營建、工業與公用事業等領域具穩定議價能力,且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相對有限,吸引外資與長線資金布局。
銀行業成為焦點族群,受惠淨利差擴大與借貸成本偏低,加上成本控管強化,獲利能力顯著上升。解除交叉持股與強化資產負債表管理後,銀行業者展現更高的庫藏股回購意願。法人預期,隨著資本效率與治理水準同步提升,日本銀行股將持續被市場重估。
營建業亦迎來利多循環。大型開發商集中於高附加價值標案,勞動市場緊縮與民間投資增長推升利潤率與股價表現。政策改革導向鼓勵業者優化資產組合、加速資金回籠,進一步提升股東報酬。
至於科技與國防產業,亦成日股新成長主題。日本勞動力老化推動企業自動化與雲端轉型,帶動本地系統整合與軟體需求。法人指出,內需導向的科技企業具防禦性且成為資金避風港。同時,政府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的2%,帶動國防與航太產業投資熱潮,為市場注入新動能。
總結來說,日本市場的贏家已不再侷限出口導向企業,而是兼具穩定獲利、資本效率與改革韌性的公司。隨著企業治理深化、政策連貫及通膨常態化,日股有望於全球資本市場中脫穎而出,展現長期韌性與上行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