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報復升級,互控破壞全球供應鏈
根據中國商務部9日公告,新規要求針對14奈米及以下邏輯晶片、256層及以上記憶體,以及具軍事用途AI產品的出口申請將逐案審批。南韓政府已表示將與中方協商,避免對三星與SK海力士造成衝擊。除稀土外,中國近期也對美國船隻課徵港口費,並對高通啟動反壟斷調查,川普則以100%關稅報復回應,這也使得美國股市在10日創下4月關稅解放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更引發加密幣史上最大爆倉潮,約有160萬名交易者、約190億美元的倉位被迫平倉。
中國商務部12日強調,稀土是「管制而非禁止出口」,影響有限,但同時批評美方自9月馬德里經貿會談以來,多次新增對中限制措施,將數千家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清單。發言人指責,美國濫用出口管制、泛化國安概念,對晶片與設備實施單邊長臂管轄措施,列管項目超過3,000項,而中方僅約900項,甚至將含量門檻降至0%,形同全面封鎖。中方強調,美方此舉嚴重損害企業合法權益、衝擊全球供應鏈穩定,也破壞雙方經貿談判氛圍,重申「不願打也不怕打」。

稀土主導權在中國,掐住全球科技產業發展咽喉
稀土是包括釹、鋱、鏑、釤、鑭等17種具特殊磁性與導電性的元素,廣泛應用於半導體、電動車、雷射與軍工領域。雖然在地殼中並不罕見,但提煉過程污染嚴重,使全球加工能力高度集中於中國。根據國際能源署(IEA),中國掌握全球約6成稀土礦產與9成精煉產能,擁有逾22萬條相關專利,遠超其他國家。
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25年報告,F-35、雷射、衛星與戰斧巡弋飛彈等關鍵軍工產品也脫離不了稀土,等同是美國軍工供應鏈也受到衝擊。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中國自1990年代以低價出口壟斷市場,使歐美企業退出競爭。稀土早在川普首任期即成為中方對美施壓的工具,今年4月中國再度針對釤、鋱、鏑等7類稀土出口設限,被視為2010年對日本封鎖的升級版,也凸顯北京以稀土為談判籌碼的戰略意圖。
稀土管制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影響立竿見影。據《彭博》報導,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出貨可能因此延誤數週。稀土是EUV與DUV微影設備雷射、磁體與鏡片的關鍵材料,中國新規要求外企出口含中國稀土產品前須獲批,導致行政延遲風險升高。
消息人士透露,ASML已與荷蘭及美國政府磋商,尋找替代供應來源,以免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主要晶片製造客戶的生產流程受阻。美國半導體企業高層坦言,稀土磁體價格可能暴漲,若供應持續受限,恐造成全球晶片製造延宕甚至停產。

歐美啟動去中化 稀土戰牽動AI與能源產業
CSIS關鍵礦物主任Gracelin Baskaran指出,中國正以稀土作為「戰略籌碼」,逼迫全球企業遵守中方規範。她認為,此次時機緊鄰川普即將出席APEC峰會,具明顯外交談判意涵。不過,也有專家質疑中國能否長期精準追蹤稀土流向,認為實際執行成效有限。
歐美則加速「稀土去中化」布局。歐盟去年通過《關鍵原物料法》(CRMA),目標至2030年自行開採10%、加工40%、回收25%關鍵原料,以強化供應自主性。美國則重啟國內稀土礦計畫,並依《國防生產法》扶植本土供應鏈。美國MP Materials獲政府投資,並與蘋果合作開發稀土磁鐵與回收設施,降低對中國依賴。
除稀土外,中國此次管制亦涵蓋高階鋰電池與人造石墨,恐波及AI資料中心與電網核心儲能系統。分析人士認為,這不僅是對美國晶片政策的反制,更是中國對AI與能源產業的戰略性出擊。
火線話題 | 關稅戰停90天
這篇報導屬於「 關稅戰停90天 」主題,更多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