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上午10點40分,鴻海股價早盤衝高後翻黑下跌0.22%、報在226元,東元(1504)則是上漲0.88%、報在114.5元。
外資報告指出,鴻海憑藉AI伺服器需求持續成為結構性成長動能,預估2025年與2026年AI伺服器營收將分別占總營收約21%與33%。報告分析,9月營收成長主要由智慧消費性電子拉動,iPhone17系列發售效應顯著;雲端與網路產品則展現最強勁的年成長動能,主要受GB200/300機櫃出貨推升。雖然第三季營收大致達成公司目標,但比市場共識低約4%,原因是GB機櫃出貨量約4000櫃,低於原預期的5000櫃。
展望後市,外資預期鴻海第四季與2025年營收仍可維持雙位數成長,AI伺服器需求持續旺盛。預估今年AI機櫃出貨量約1萬至1.1萬櫃(原先預期1.2至1.3萬櫃),2026年可達2.2至2.3萬櫃(先前預期2萬櫃),主要受惠新客戶拓展及參與美國「星際之門」(Stargate)專案。此外,鴻海與甲骨文(Oracle)、軟銀(SoftBank)、深化合作與合資,加上投資東元擴充L11+廠房產能,有助搶攻未來3至4年約6~7GW(約5萬台GB200機櫃)主權AI建設商機。
外資維持2025年每股盈餘(EPS)預測不變,但上調2026年與2027年EPS預期分別2%與6%,主要反映AI、伺服器成長與規模效益。目標價維持新台幣285元,以2026年預估EPS17倍本益比評價。外資認為,鴻海作為輝達(Nvidia)新產品導入(NPI)關鍵夥伴,伺服器帶動的產品組合平衡將有助降低消費性需求波動,並進一步擴大在一線雲端服務商(CSP)與主權AI專案中的市佔。

常拿香拜拜的民眾注意!經部抽查市售「香品」全數不合格原因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