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常以「房地產是經濟火車頭」來形容產業影響力,不過,央行指出,實際數據顯示,其對經濟成長貢獻有限。根據統計,2024年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分別僅0.07與0.06個百分點,遠低於製造業的2.68個百分點;受僱員工比重方面,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分別占工業及服務業總就業的5.85%與1.60%,顯著低於製造業、批發零售及餐飲住宿等主要產業。此外,在營建投資中,非住宅房屋(如廠房)與基礎建設占比更高,住宅房屋投資反而相對有限,顯示房地產對經濟的直接拉動作用並非如外界印象般強烈。
央行指出,今年下半年預售屋約6.9萬宅交屋,推估貸款需求約4,752億元,僅本國15家銀行即可承作4,757億元,加上其他金融機構供給,資金供應無虞。至於外界所稱「解約潮」,依內政部資料,自2021年7月至今年6月,預售屋解約僅占1.1%,且多為短期交易者或多屋族,原因包括換戶、增購車位或個人資金不足,並非全因貸款不足。
針對部分民眾交屋時發現貸款成數不如預期,央行說明,貸款條件應以銀行實際授信規範為準,建商或代銷所宣稱的貸款條件不具效力。若因政策調整導致貸款不足,依內政部規範,差額三成內可分期清償,超過三成可解除契約,且賣方不得收違約金。
至於「爛尾樓」議題,央行表示,目前案例僅見於財務體質脆弱的中小建商,屬零星個案。金管會統計,截至7月底銀行建築貸款逾放比率僅0.09%,授信風險可控。央行已建立協處機制,若建商因不可歸責因素未能在18個月內動工,可協商延長,不致影響資金鏈。
央行也提到,自2024年9月起,換屋協處措施已將期限延長至18個月,照顧實質自住需求。截至今年8月,共有775件換屋協處案,占限貸案比率4.8%。至於部分銀行不願受理換屋貸款,主要因擔保品條件不佳、借款人未符授信5P原則,或屬投資性需求,並非針對一般換屋族。
央行強調,將持續透過專線及意見信箱受理申訴,並與相關主管機關合作,確保房市交易透明、金融穩定及購屋者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