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光隆回憶,美廉社的誕生其實來自一次料理經驗。當時在家學著《中華小當家》(或稱《中華一番!》)的做法,試著滷肉炒飯,卻發現醬油不夠,只能臨時出門補貨,那瓶小醬油的價格竟然和家裡2.6公升裝的一樣貴,那一刻他腦中只浮現一個問題:「為什麼離家近的東西就要這麼貴?」這個疑問,成了美廉社的創業種子,也奠定了他對「社區型、平價化」零售的信念。

創業初期,沒有任何明確的「標準答案」,邱光隆只靠現場觀察與親自實驗。「我在蘆洲開前兩家店時,是故意開在其他超市和便利商店旁邊,因為我想直接測市場反應。」他不只是等客人上門,還會觀察消費者購物路線,「我曾在長安街來回走超過一百次,只為了觀察一個人買完菜後會去哪裡。」

最終他發現,一般人願意步行的商圈半徑,大約是300公尺。「超過這個距離,消費者就會懶得出門。」因此他在三號、四號店設點時,刻意相隔300公尺,結果發現兩店的顧客群完全不同,證實商圈模型可行,成為日後展店的基礎。

三商家購。業者提供
三商家購。業者提供

「美廉社不是照搬量販或便利商店的模式,而是重新定義雜貨店。」邱光隆指出,若該區已有傳統市場,美廉社就主打乾貨,若沒有市場則補足生鮮需求,目前800多家門市中,僅約200家販售生鮮。他強調,美廉社避開紅海競爭,聚焦社區被忽略的需求,例如不能線上販售的酒類與成藥,美廉社推動「酒窖型門市」,目前已有300家、年底目標達450家,也為Tomod’s與寵物好事等品牌,打造滿足社區不同需求的切入點。

面對規模化挑戰,邱光隆表示,初期採直營保留彈性,但當門市規模突破千家,人力與資本成為限制。為此推動兩大策略:一是「輕薄化店舖」,用更少存貨單位(SKU)達成同樣營收;二是全面導入電子價標,減少作業錯誤。目前約三成為加盟門市,他希望「直營是實驗場、加盟是擴張力」,雙方互為補強,創造品牌永續動能。

三商家購總經理邱光隆。彭欣偉攝
三商家購總經理邱光隆。彭欣偉攝

美廉社創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邱光隆指出,供應商曾因不確定美廉社未來發展而不願合作。為打破觀望,第三年他果斷展店至120家,證明市場決心,成功跨過「信任門檻」。此後供應商主動洽談,物流與配貨也逐漸順暢,經營正式進入正軌。他認為,關鍵不在物流或技術,而在於明確的模式定位,「你要先搞清楚是要走便利、價格,還是專業服務的路,否則後面很難整合資源。」

邱光隆指出,美廉社聚焦的是社區「三分鐘需求」而非與電商比配送速度。他強調:「我們不是拚誰快,而是誰更懂在地、補得更精。」他也觀察,從過去的量販店、便利商店,到近十年的超市興起,真正顛覆通路邏輯的,是線上購物的普及,「一站購足」需求正逐步被效率更高的電商取代,實體通路更應思考自身價值與角色。

三商家購總經理邱光隆。彭欣偉攝
三商家購總經理邱光隆。彭欣偉攝

談起個人職涯,邱光隆回憶第一份工作是在LV做庫存管理,親身體會品牌價值如何創造巨大價差,這段經歷啟發他對消費心理的理解。轉入光泉後,他接觸各大通路,從業務到採購的歷練,讓他對「買賣」充滿熱情與實戰理解。他坦言,真正體悟零售最有挑戰的時刻,是2018年系統換裝失敗,歷經一段時間從挫敗中修復重建,那段幾乎每天都感到無力的黑暗期,成為他人生最難忘也最成長的一課。

針對年輕人職涯選擇,他認為投入科技業或電子業是自然趨勢,但也提醒「不要只看短期性價比,而忽略與自己能力與興趣的匹配度」。若對零售有興趣,建議消費者第一線開始做起,從實際需求出發,回推供應鏈,才能理解產業節奏。他舉例,一個杯子背後包含設計、原料、製程,每段都有可能是價值的切入點。

即使不是零售業,這樣的邏輯也適用於B2B產業。「先想清楚你的產品交付給誰?從交付端思考價值點,比盲目投遞履歷更有效率。」邱光隆強調,唯有清楚自身在價值鏈中的角色,才能真正找到職場突破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川普喊100%晶片關稅!分析師:台積電利空出盡 這些大廠恐被迫轉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