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太陽能與風力等再生能源比例提高,臺灣2024年再生能源占比已達11.9%,政府更訂下2030年30%、2050年60%至70%的長期目標。然而,再生能源供電具有「間歇性」特性,例如太陽光電受日照影響,無法穩定供電,若併網比例過高,將衝擊電網穩定性。
今年4月西班牙與葡萄牙即發生歐洲二十年來最嚴重的大停電事件,當時再生能源供電占比逾六成,突如其來的天候變化使電力瞬間驟減15GW,導致伊比利電網保護系統跳脫,斷電波及6,000萬用戶,成為再生能源電網風險的警鐘。
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公司執行副總馮熾煒指出,為避免因間歇性電力導致電壓不穩或跳電,BESS的角色愈發關鍵。儲能系統可在再生能源發電高峰時儲電,並於電網需電時釋放,強化電網穩定。一般而言,儲能容量需求約為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的5%至10%,若目標為20GW綠電,即需配置1至2GW的儲能。
根據《臺灣2050淨零轉型「電力系統與儲能」關鍵戰略行動計畫》,臺灣預定2025年達成1.5GW BESS裝置容量,2030年更擴至5.5GW,反映儲能需求與日俱增。馮熾煒指出,儲能市場的快速成長有兩大關鍵驅動力,分別是「5,000」與「100」,即政策的用電大戶條款與企業的RE100綠電承諾。
在政策面,經濟部2020年推動的用電大戶條款,明定契約容量超過5,000瓩的企業,必須採購綠電、建置再生能源或儲能設備。此外,自2025年起臺灣也將開徵碳費,初步費率為每公噸碳排300元,首波適用對象以大型用電企業為主。未來隨著門檻可能下修與費率逐步調高,將促使更多企業加快投入綠能與儲能轉型。
其次,RE100倡議則自企業面驅動供應鏈綠化。該倡議要求加入企業承諾於2050年前實現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目前已有逾400家國際企業響應,涵蓋科技、金融、食品、服飾等領域,臺灣許多高科技與金融企業也已加入。這些企業除自用綠電,也會要求供應鏈同步轉型,進一步擴大儲能系統需求。
馮熾煒也提醒,BESS屬資本密集型專案,涉及複雜的融資結構與長期經營風險,建議企業評估投資時,應與專業顧問合作,優化融資結構與營運模式,才能兼顧能源轉型與企業經濟效益。隨著臺灣邁向高比例再生能源社會,BESS將不僅是穩定電網的關鍵技術,也將成為綠色經濟的新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