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利亨德森投資股票投資分析師Andrew Cox指出,自2008年至2024年,MSCI世界資訊科技指數有12個年度曾出現超過一成的回檔,僅2013、2014、2017與2021年未曾回檔且報酬亮眼,平均漲幅近三成。儘管科技股波動較大,但在上述12個回檔年度中,僅2008、2011、2020與2022年全年報酬為負,顯示正成長的機率遠高於負成長。長期累積下來,該指數的年化報酬率達12%,是全球股市的兩倍以上。
Andrew Cox強調,即便當前全球經濟動盪加劇,市場波動提升,科技股的長線成長性依然具吸引力。MSCI世界資訊科技指數的每股盈餘(EPS)表現長年優於大盤,代表科技公司具有穩健的獲利能力。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這樣的企業體質意味著潛在超額報酬,值得在市場回檔時加碼布局,而非一味轉向防禦型資產。
野村投信投資策略部副總張繼文也指出,美國大型科技企業近期財報顯示,資本支出並未因政策不確定性而減少,反而持續成長。以Meta為例,積極擴大AI與資料中心投資,其餘三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亦維持高資本支出,顯示AI仍是未來驅動科技業的主軸。他表示,與消費性導向的科技企業相比,專注於企業服務的科技公司,更能從AI商業化中受惠,表現也更穩健。台灣AI供應鏈同樣受惠這股趨勢,只要企業對AI持續投資,相關供應商亦能延續成長動能。
張繼文強調,儘管市場仍受美國關稅政策牽動,但科技股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已逐漸鈍化,未來仍將回歸基本面驅動。面對AI應用持續深化,投資人應採主動式選股策略,把握企業成長初期的布局良機,進而成為中長期投資的贏家。

對抗中國衝刺半導體、AI發展!英特爾前CEO籲美國建立主權財富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