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AI最常被用來提升作業效率(30%)、節省人力(18%)與提升客戶體驗(15%),具體場景包括表單自動處理、客服機器人及詐騙偵測系統。技術應用上,自然語言處理(NLP)與大型語言模型(LLM)最常見,占比達31%,其次為機器學習(28%)與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23%)。

生成式AI方面,目前已有61家金融業者導入,應用範圍以內部行政(39%)及智慧客服(15%)為主,不過面臨最大挑戰為內容產出不穩定(32%)、資料安全與隱私疑慮(21%),以及合規風險(18%)。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生成式AI話題火熱,但目前仍以「輔助工具」為主,多數業者尚未全面採用AI自動化決策,43%的業者完全未使用AI進行決策,另有40%比例低於25%。

根據金管會的調查顯示,目前已有多家銀行積極導入生成式AI技術,應用於防詐、客服與法遵等領域。例如台北富邦銀行與政府合作打造「AI鷹眼」模型,用於提前攔阻異常金流;國泰世華銀行則透過語意分析助理「阿發」提升語音客服的理解與回應能力;中信銀行導入生成式AI於智慧客服與分行作業審票;將來銀行推出「AI小將」提供全天候客服,回答精準度達97%;樂天國際銀行亦在產業交流中分享其生成式AI實務應用成果。這些案例反映生成式AI已從概念走向落地,逐步滲透台灣銀行體系的營運流程。

金融三業中,銀行業AI使用率最高(87%)壽險公司居次(67%),產險公司為45%證券及期貨業雖為三業中最低,但也從去年的18%升至今年的23%。非銀行業者也開始強化AI應用,例如國泰人壽開發「Cathay Eye」與「AI Coach」提升保單審核效率與客戶互動,新光人壽導入語音辨識與商品推薦模型,強化理賠流程與客戶溝通;新光證券則運用AI即時追蹤盤中異常資訊,群益期貨開發AI策略選股與精準行銷工具,顯示金融業各領域正朝AI化多點開花。

展望未來,共有179家業者(占47%)規劃進一步導入或擴大AI應用,目標集中在內部行政、智慧客服及打擊金融犯罪領域。業者亦認為防詐科技(31%)、在地大型語言模型(26%)與AI風控系統(16%)是可透過產業共研推動的關鍵領域。

金管會指出,現階段金融業AI應用仍多屬輔助性質,超過8成業者會定期檢測模型效度,避免偏差決策,並已展開多項聯盟合作,鼓勵技術共研與應用實驗。未來也將持續關注AI在金融領域的導入狀況,確保科技創新能兼顧市場秩序與消費者權益。

目前應用領域以內部行政作業(39%)與智慧客服(15%)最為普遍。圖為台灣大研發「AI聽寫大哥」。台灣大哥大提供
目前應用領域以內部行政作業(39%)與智慧客服(15%)最為普遍。圖為台灣大研發「AI聽寫大哥」。台灣大哥大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股週線小跌32點 電子零組件類指數上漲3.11%漲幅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