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安永最新的「2024醫療科技脈動報告」(Pulse of the MedTech Industry report 2024),過去一年醫療科技產業在研發支出與併購投資方面的行動顯著放緩。報告顯示,2023年醫療科技產業在研發、併購和股東返還現金的資本配置中,研發與併購的比重僅占63%,為十年來第三低,遠低於過往動輒七成甚至八成以上的水準。此外,2023年產業以股息和股票回購形式向股東返還的現金高達239億美元,創下歷史第二高紀錄,顯示成長性投資正逐漸減少,整體成長動能趨緩。

臺灣的醫材產業同樣面臨挑戰。根據經濟部「2024生技產業白皮書」,2023年因體外診斷快篩試劑需求消退,以及血糖檢測產品庫存過高等因素影響,醫療器材產業全年營收僅達1,470億元,年增率僅2.3%,相較於過去5%至8%的增幅明顯減速。國內上市櫃醫材公司營收也反映出類似情況,2024年前三季多數公司僅錄得低個位數成長,甚至有企業出現負成長。

面對這些挑戰,林世寰提出兩大建議供臺灣醫材產業參考:  

一、設備微型化。微創手術因其傷口小、恢復快,已成為醫療趨勢,而支持微創手術的關鍵之一在於設備的微型化。例如,國際市場上已推出小型化機器人手術系統、小型胰島素泵、微型神經刺激器等產品,成功獲得市場支持並搶占精準醫療市場。在臺灣,政府也積極推動高階醫材產業鏈建設,如工研院協助業界開發掌上型超音波掃描儀與創新微小化心臟守護貼等,攜手搶攻高階醫材市場新機遇。

二、線上照護。遠距醫療因應疾病即時監測需求,成為另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例如,遠距連網設備可用於急性中風治療的即時會診,或透過線上監測蒐集慢性病患者的生理數據,協助醫病雙方調整治療方案,提升居家照護品質。此外,針對特定族群的創新產品,如避免呼吸中止的感測枕頭、針對失智症患者的健康穿戴裝置等,也展現出遠距醫療的多元應用潛力。

這些新興醫材產品的共通點在於朝小型化與智慧化發展,並提升患者的便利性與舒適性。林世寰指出,未來醫材業的競爭優勢將取決於技術的精緻化與使用者體驗的提升。透過人工智慧與創新技術,提供更個人化、準確的醫療解決方案,將是臺灣醫材業突破成長瓶頸的重要策略。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終止連2天下跌 台股今小漲暫報23,112.84點 台積電漲上漲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