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指出,美國在AI領域獨強的格局正在加強,在開發、晶片領域以及雲端基礎建設等方面,美國企業比重就達7~9成,即使在日本,源於美國技術的產品與服務也正在擴大。德國Statista預測,全球AI市場將以每年20%成長速度增長,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2070億美元。美國2023年市場規模為161億美元,是第二名的中國的3倍,有分析認為美國市場到2030年將來到650億美元,佔全球3分之1,相關業務被美國企業寡佔的格局十分明顯。
輝達今年2月21日發布的2024會計年度第4季財報,營收221億美元、年增265%,淨利更從去年同期的14.1億美元暴增至122.9億美元,年增高達769%。
報導分析,生成式AI大致上分成4個競爭層次,最頂層的是貼近消費者的應用,接著是大型語言模型等基礎技術,再來是雲端基礎建設,最底層則是半導體供應,愈是底層能參與競爭的企業數量往往愈少,且有能力最大限度地獲取市場利潤,最能代表的企業,就是輝達。
調查公司IoT Analytics數據顯示,輝達在資料中心的GPU市占率高達92%,競爭對手AMD僅3%,更別提美國以外的企業表現。輝達除了晶片之外,軟體開發平台「CUDA」更是AI產品表現優異的關鍵。
此外,美國企業也是大筆買進AI設備的一群,包括社群平台巨頭META,其執行長祖克柏曾表示,正在建設大規模的雲端基礎建設,並表示將在2024年購入35萬套的AI伺服器處理器「H100」的策略。若再往上幾個層次,包括相關應用提供的美國企業也不在少數,亞馬遜、微軟、谷歌占據了全球3分之2的雲端基礎建設市占率,IBM、甲骨文在內的美國企業市占率高達7成以上,讓AI產業的市場利潤大多流向美國企業。
美國麥肯錫公司推算,生成式AI創造的經濟價值每年約達2.6兆美元至4.4兆美元,對比英國整體GDP為3兆美元來看,這數字相當可觀。
對此,在AI或是先進製程晶片研發與供應遭到嚴重阻擋的中國來說,中國外交部長王毅3月曾指出,要敦促各方加強技術共享,彌補科技鴻溝,不要讓各國掉隊,並透露將適時向聯合國提交加強AI技術國際交流的方案,同時間,包括日本等國也在研擬更先進的技術,以應付生成式AI所消耗的龐大用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