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台灣從事電腦主機板的生產廠商高達200多家,產量約390萬片,不過大部分的廠商生產量皆很小,約8成的廠商,月產量小於5000片。每月生產量在3萬片以上的廠商,有旭青、凌亞、精英三家,月產量在1萬-1.5萬片的有承啟、松捷、雄鋒、信韋等。

旭青崛起的過程,我們已經介紹過。凌亞的創辦人楊芳庭,為旭青的創辦人之一,之後離開旭青創立凌亞。由於很早就進入這一行,取得市場先機,凌亞也同旭青一樣,成為早期主機板市場的霸主之一。

不過「先跑」雖然可以「先贏」,然而能否能永續經營,仍須其他因素的配合。旭青、凌亞這兩大主機板廠,無法渡過產業的不景氣時刻,目前已經不在主機板產業。

在此期間,有家主機板廠,藉由靈活的經營手段,業積快速成長,1989年營業額約15億元,二年後(1991年)大幅成長到37億元。

這家主機板廠商,為當時相當出名的「聯訊電腦」(Data Expert),現在很多人皆沒聽過這家公司,不過它的成長過程颇有傳奇色彩,值得向大家介紹。

聯訊電腦的創辦人朱和昌,早期在宏碁電腦擔任業務人員。由於他的個性活潑、點子多,不拘泥於現有的規範,常常缺席宏碁的「教育訓練課程」被主管警告若不按時上課,請考慮新的生涯規劃。

不過他對主管說,業務主要的功能是為公司帶來業績,只要我的業績好,請不要強迫我上教育訊練課程。

朱和昌在宏碁任職期間,最佩服的人是施崇棠,他有技術問題請教施先生,施先生皆會不願其煩為他講解。

當時朱和昌負責電子儀器的銷售,宏碁引進新的儀器設備時,朱和昌會把厚厚的原文說明書、操作手冊交給施先生,請他幫忙閱讀,然後再請施先生,告訴他重點。施崇棠可以說是朱和昌的「貴人」。

聯訊電腦初期是從事電腦教育訓練的公司,歷經多次經營危機,朱和昌將聯訊電腦轉型成為從事主機板生產、販賣的公司。

當時台灣主機板產業蓬勃發展,充滿機會,同時也充滿經營風險。聯訊電腦進入主機板行業後,以低價搶單,業績迅速攀升,然而也因為獲利低,擴張快,導致財務周轉不是很順暢的危機。

朱和昌是天生的生意人,經營手法十分靈活,常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點子,讓沒有雄厚資產背景的聯訊電腦,能快速成長。

朱和昌將主機板產業以經營「貿易業」的方式經營,他以快速出貨吸引國外中、小型客戶購買。當時聯訊電腦最令人矚目的宣傳標語為「Order in the morning,shipping in the afternoon.」(早上下單,下午出貨)。

聯訊電腦「快速交貨」的手腕,為它贏得不少訂單,使出貨量節節高升,這讓聯訊電腦對零組件的採購量,大幅增加,增強聯訊電腦對零組件的議價能力。

在朱和昌的觀念中,他賣主機板其實是賣出主機板上各式各樣的零組件,主機板是承載各種電子元件的「載具」,因此他認為主機板產業也可以說是零組件的「貿易業」,主機板的獲利來源是零組件的「價差」。

例如CPU缺貨時,藉由原本龐大的訂購量,可獲得較高的配額,單賣CPU比賣主機板,可賺到更多的利潤。

聯訊電腦當時能夠「呼風喚雨」,主要是因為台灣主機板產業供應鏈完整,各種零組件,皆是以台灣為主要市場。

國外客戶對台灣主機板產業的效率常驚嘆不已。舉例而言,國外客戶抵台第一天,與台灣主機板廠商開會敲定規格。客戶第三天離台前,就會收到台灣主機板廠完成客戶指定規格的主機板樣品。

對外國客戶而言,這種效率真是「匪夷所思」,在其他國家打造主機板樣品,最少需要數星期,才可能完成。台灣廠商在3天內就能完成,除了產業鏈的完整外,台灣工程師不眠不休的拼博精神,才可能完成這種「不可能的任務」。

聯訊電腦為了籌備上市,資金不足,引進「保全國際開發公司」入股聯訊電腦,成為聯訊電腦的最大股東。

1997年聯訊電腦即將上櫃,新經營團隊卻於董事會決議聘請詹益樹當董事長,逼迫朱和昌辭去總經理職務,改由當時駐荷蘭的副總經理陳劍威回國接任總經理。

保全國際開發公司不了解朱和昌在聯訊電腦的重要性,沒有朱和昌的聯訊電腦,宛如失根的蘭花,很快就陷入凋萎的境地。

自此不久之後,聯訊電腦就消失在台灣的主機板產業。聯訊電腦從開始到結束,驚異連連,令人不勝噓唏。

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業者提供
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業者提供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川普不確定性加大市場震盪? 新光投信董座劉坤錫1句話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