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產業重新出發,經濟開始復甦成長。民生消費產業,如紡織、製鞋等產業,加上電子相關產業開始萌芽,社會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
台灣在國民政府遷台後,全力發展經濟,初期以紡織、製鞋、運動器材等輕工業為主,為了支撐這些下游產業,台灣也投入上游化纖、石化等產業,「由下而上」,讓台灣有完整產業鏈。
1970年代,電子產業科技快速發展,半導體科技以驚人的速度進步。
1981年,IBM PC問世後,全球進入「資訊工業」(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時代。
台灣在資訊工業時代,躬逢其盛,不僅積極參與,而且成為全球供應鏈的要角。
「個人電腦」是將人類推進「資訊工業」的重要工具,台灣廠商以卓越的技術、快速開發的能力、優越的製造能力以及極佳的成本,在個人電腦產業中,拔得頭籌。
尤其是個人電腦的「主機板」,台灣廠商更是全球主要的供應商,全球市占率高達約9成左右。
目前台灣最大的主機板供應商為「華碩電腦」,2021年,華碩主機板出貨量約1800萬片,2022年,因全球庫存調整,華碩出貨量大跌到約1400萬片左右。
自從IBM PC問世後,台灣主機板廠即活躍在全世界的供應鏈舞台上,尤其是當年由「電玩機台機板」轉戰電腦主機板的業者,更是搶得先機,旭青,凌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宏碁於1976年成立,早期從代理、銷售零組件起家,之後投入個人電腦的開發、生產、製造、行銷,吸引很多年輕、優秀的人才加入,是當時台灣研發環境相當優秀的公司。
隨著PC產業快速地發展,機會不斷地滋生,不少年輕優秀的工程師看到這些「不可錯失」的機會,毅然決然地從原來上班的公司「辭職創業」。
1987年4月,當時任職於宏碁的工程師陳漢清、許明仁等人,離開宏碁,以新台幣500萬元,創立「精英電腦」專業生產主機板。精英創業第一年的業積,就達到6800萬元,成績令人括目相看。
英特爾於1985年10月發表的80386 CPU,將PC由16位元帶到32位元時代,陳漢清看到主機板產業新的機會與龐大商機,因此為了把握機會,毅然辭職創業。
看到主機板商機的不只陳漢清一人,同樣任職於宏碁的童子賢,也看到主機板產業發展的潛力。當時PC產業處於剛開始發展的萌芽期,爾後發展的空間十分廣闊,不過「英雄所見略同」,1988年台灣從事電腦主機板的生產廠商高達100多家,競爭相當激烈。
當時PC產業技術的進步,主要是由英特爾CPU的進化推動,英特爾推出新世代的CPU會刺激新的市場,讓新玩家有新的機會加入。
陳漢清看到80386將PC推升到32位元世代的商機,儘管市場上已有很多廠商,然而這些廠商,很多皆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品質、性能不是這些廠商訴求的重點,這為後來加入市場的公司提供切入的機會。
1989年童子賢、徐世昌、廖敏雄、謝偉琦四位宏碁工程師辭職,共同集資1000萬元,成立「弘碩電腦」,之後改名為「華碩電腦」。
這4位工程師創業時,曾力邀他們在宏碁的「長官」及「老師」施崇棠一起出來創業,不過施崇棠考量他當時在宏碁的情況,不宜立刻離開,因此只有投資600萬元(占當時華碩股本的60%),不過這已經預示施崇棠將來成為華碩董事長的引子。
華碩成立後,由童子賢擔任董事長,剛開始時由於競爭激烈,華碩也嘗到業務無法順利拓展的困擾。當時大部分主機板的客戶,只求價格低,對品質性能的要求不高。這對以技術見長的華碩,剛開始時很難找到恰當的「施力點」。所幸在PC發展初期,許多技術不夠到位,讓主機板的工程師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尤其是當英特爾有新世代CPU發表時,誰能先取得新CPU的規格,誰能先開發出新世代的主機板,誰就能搶得市場先機。
1989年4月,英特爾發表80486 CPU,為華碩帶來新契機。華碩率先開發出80486主機板,並獲得英特爾的肯定,成為英特爾產品先期合作開發的夥伴。
華碩主機板在市場成為高品質、高性能的優質主機板的「代名詞」,華碩主機板很快地在市場建議名聲,成為很多消費者的第一選擇。
歷經幾個月的探索,華碩的業績在正式成立後的第一年(1990年)就達2.3億元,1991年營業額躍升到14億元,1992年成長到21.8億元。1993年華碩業績成長停頓,只些微成長到23億元。
1994年華碩四位創辦人,以無比的誠意及經過多次的努力,終於邀請到他們的「老師」施崇棠,加入華碩,擔任董事長。
施董事長帶領華碩成為全球最大的主機板廠,全球第五大PC品牌廠,成就斐然。
華碩技術的底蘊相當扎實,它曾推出全球第一台「小筆電」,第一台「變形金剛」平板電腦,令人記憶猶新。
台灣從個人電腦、主機板出發,架構出龐大的IT產業供應鏈,成為上游零組件的最佳市場。
台灣的印刷電路板產業、半導體產業、顯示器產業等,能夠順勢發展,個人電腦、主機板產業居功厥偉。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