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在 2015 年以非營利組織的形式成立,得到馬斯克和霍夫曼(Reid Hoffman)等億萬富豪的支持,後者承諾組團投資 10 億美元。OpenAI 吸引該領域的一些頂尖人才,使得他們離開了大型科技公司和學術界。

鳳凰科技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到了 2018 年初,馬斯克告訴 OpenAI 的另一位創辦人阿爾特曼(Sam Altman),他認為該公司已經嚴重落後於谷歌。於是,馬斯克提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他來掌控 OpenAI 並親自營運。

結果,阿爾特曼和 OpenAI 其他辦始人拒絕馬斯克的提議。然後,馬斯克離開公司,並違背一項大規模捐贈計畫的承諾。這場衝突最終在馬斯克於 2018 年 2 月 20 日宣布離開達到最高點,它的餘波將塑造正在改變世界的人工智慧行業以及處於其核心位置的 OpenAI。

鳳凰科技指出,這場衝突還在馬斯克和阿爾特曼這兩位當今科技領域最重要人士之間製造裂痕。知情人士首次透露他們之間權力鬥爭的細節。

回到 2018 年,那時還沒有理由認為馬斯克或阿爾特曼會成為這場矽谷故事的核心人物,即使他們當時已經是矽谷最著名的人物之一。馬斯克當時還有其他令人頭疼的事情:特斯拉當時還很難實現 Model 3 轎車的生產目標,股價正在下跌,公司的未來面臨威脅。

OpenAI 聯合創辦人、當時擔任首席技術官的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和其他創辦人一樣,也反對馬斯克接管公司。據知情人士透露,隨後發生了一場權力鬥爭。

阿爾特曼出手了,他當時營運著強大的創業孵化器 YCombinator。稅務檔案顯示,除了擔任 OpenAI 董事外,他在 2018 年還在頭銜上增加總裁一職。

隨後,馬斯克退出 OpenAI 董事會。他和 OpenAI 公開表示,他離開的原因是利益衝突。特斯拉當時正在為自動駕駛系統開發自己的人工智慧技術,將與 OpenAI 爭奪人才。這種說法從一定程度上說是真實的。特斯拉當時已經挖走OpenAI 最優秀的人才之一卡帕西(Andrej Karpathy),他後來成為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的架構師。

但是在 OpenAI,幾乎沒有人相信馬斯克是因為這個原因離開的。他在 OpenAI 辦公室發表的離職演講主要集中在潛在的利益衝突上,但是大多數員工都不太買帳,他們並不完全相信這個故事。

知情人士透露,OpenAI 在一份聲明中稱,馬斯克將繼續為該組織提供資金,但馬斯克並沒有這樣做。他當時已經捐出1 億美元,並曾承諾在未來幾年捐出大約 10 億美元,但他離開後就停止捐款,這使得 OpenAI 無力支付在超級電腦上訓練人工智慧模型所需的高昂費用。

2019 年 3 月 11 日,OpenAI 宣布它將創建一個營利性實體,以便籌集足夠的資金來支付追求最雄心勃勃的人工智慧模型所需的計算能力。

知情人士透露,阿爾特曼還做出一個對科技公司老闆來說不同尋常的決定,他將不持有新營利性實體的股權。他當時已經非常富有,投資幾家非常成功的科技創業公司,並不需要錢。

他還認為,公司需要成為一家企業來繼續他們的研究,但他告訴人們,這個項目不是為了賺錢。避免任何所有權利益將有助於他與最初的使命保持一致。但這一決定實際上讓 OpenAI 的一些潛在投資者望而卻步,他們擔心阿爾特曼看不到這個項目的好處。

不到6個月後,OpenAI 從微軟獲得 10 億美元投資。微軟不僅提供資金,還提供了基礎設施專業技術。他們一起打造一台超級電腦來訓練大型模型,最終創造了 ChatGPT 和圖像生成器 DALL-E。最新的語言模型 GPT-4 有 1 萬億個參數。

ChatGPT 在去年 11 月推出後風靡全球,這讓 OpenAI 立即成為最熱門的新科技創業公司,迫使谷歌緊急追趕。

知情人士透露,馬斯克對此非常憤怒。去年 12 月,在 ChatGPT 推出1個月後,馬斯克撤銷 OpenAI 對推特資料來源的存取權限。這是馬斯克收購推特之前,OpenAI 與推特簽署的一份合約 。

2 月 17 日,他在推特上寫道:「OpenAI 是作為一個開源(這就是我為什麼把它命名為開放AI)的非營利公司創建的,主要是為與谷歌抗衡,但現在它已經成為一個由微軟實際上控制的利潤最大化公司。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接著3 月 15 日,他又在推特上寫道:「我仍然很困惑,一個我捐贈1 億美元左右的非營利組織,是如何變成一個估值 300 億美元的營利性組織的。如果這是合法的,為什麼每個人都沒有這麼做呢?」

針對外媒體的報導,OpenAI 不予置評,馬斯克也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往下閱讀下一則新聞 往下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