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022年營業額高達新台幣2.26389兆元,以美元計算為758.8億美元。不僅在晶圓代工產業遙遙領先,而且超越三星電子及英特爾,成為2022年全球半導體公司營業額最高的公司。

回顧台積電以往的營業額,2000年突破1000億台幣,達1662億元。2003年突破2000億元,2006年突破3000億元,2010年突破4000億元,2012年突破5000億元,2014年一舉越過6000億元,直接沖破7000億元。

2014年台積電開始以20奈米製程為蘋果公司代工A8處理器,這是台積電與蘋果公司合作的起始點。蘋果公司成為台積電最重要的客戶,將台積電的營業額一路向上推升。

2018年台積電營業額突破1兆台幣,短短4年間,台積電於2022年突破2兆台幣,寫下台灣公司營運績效的輝煌成績。

對比之下,聯電的表現就沒有像台積電般的耀眼。2004年聯電營業額突破千億台幣,達1173億元,創下聯電營業額的新高。可惜的是至此之後聯電營業額就在1000億元上下徘徊,直到2014年聯電營業額方躍升到1400億元,擺脫多年營業額停滯不前的階段。

2021年聯電營業額首度衝破2000億元,達2130億元,2022年乘勝追擊,營業額大幅成長到2787億元,寫下歷史新高。聯電能在這兩年獲得好成績,除了公司體質改善外,Covid-19帶來半導體供不應求的大多頭行情,也為聯電增添不少動能。

聯電成立於1980年5月,可說是台灣第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早期半導體公司都是整合元件製造廠(IDM),公司從IC設計、IC製造及IC封裝測試,皆一手包辦是「一條龍」的生產方式。

聯電成立時的營運模式,主要是開發自己的IC,以自己的品牌行銷。早期聯電的電話撥號IC紅極一時,當時「地球牌」(聯電公司的商標類似地球) IC在電話、電子錶等應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之後開發出聖誕卡上的音樂IC,造成市場轟動,在消費電子市場創下佳績。

聯電隨著公司規模持續的擴大,產能也逐步增加,除了生產自有的產品,也介入晶圓代工為客戶生產IC。早期聯電的產品以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主,進入PC時代後,聯電開始轉進電腦相關產品IC,並且進入記憶體IC市場。

台積電於1987年成立後,確定晶圓代工商業模式。與以前不同的是台積電的經營模式為「純晶圓代工」沒有自己的產品,不會與客戶競爭。

對比之下,聯電的商業模式為IDM加晶圓代工,一方面發生產自己的產品,一方面承接客戶晶圓代工的訂單。除了聯電外,當時不少半導體IDM廠也介入晶圓代工市場,撥出部分產能為客戶代工。

對IDM公司而言,介入晶圓代工一方面可增加業績,更重要的是可調解產能,將多出的產能開放給客戶使用,提高產能利用率。

對晶圓代工的客戶(如IC設計公司)而言,IDM加入晶圓代工市場可增加供給,以免受產能不足之苦。然而IDM廠有可能開發類似的產品與IC設計公司競爭,成為IC設計公司揮之不去的疑慮。

除此之外,產能吃緊時,IDM廠很可能優先支援自家的產品,晶圓代工客戶無法獲得優先分配。IDM廠通常不會開放最先進的產能給晶圓代工客戶使用,這無法符合頂尖IC設計公司的需求。

純晶圓代工廠完全沒有上述的缺點,台積電能一路挺進,就是商業模式明確,絕不發展自己產品,數十年如一日,客戶完全不必擔心。

「技術領先」、「卓越製造」及「客戶信任」,為台積電所揭露的公司三大競爭優勢,其中客戶信任更是「重中之重」。

回顧90年代初期,聯電在自有產品及晶圓代工方面皆有很好的斬獲。自我產品方面除了記憶體外,積極開發電腦相關產品IC,從晶片組到周邊產品IC都是聯電積極發展的產品,甚至連相容486的CPU也是聯電開發的目標產品。

聯電開發的產品不少與它的客戶產品相同,這會造成與客戶競爭的局面,這使得客戶不會將這種有競爭可能的晶圓代工廠,列入下單的首選。

聯電可能體會到這種情況,因此於1995年起轉型為純晶圓代工廠,原本公司內的IC設計部門,分拆出去,成立獨立的IC設計公司。聯發科、聯詠等「聯字輩」的IC設計公司,之後大放異彩,成為台灣IC設計業的中流砥柱,這也許出乎當時聯電高層的意料之外。

台積電從成立起就確定純晶圓代工經營模式,絕對不會開發生產自己的產品,不會與客戶競爭,因此與客戶保持堅固的信賴關係。三星電子、英特爾是全球前二大IDM公司,跨界進入晶圓代工,難免會引起客戶內心深層升起一絲疑慮。

台積電、三星電子、英特爾三家製程技術領先的晶圓代工競爭對手,最後決戰的關鍵因素,很可能是落在能夠讓客戶百分之百信賴的關係上。

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業者提供
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業者提供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iPhone 16系列發表前潑冷水 Mark Gurman點出3大疑慮難掀換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