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DRAM發展史中,可分為二大路線。
一是與國外DRAM大廠合作,由合作廠商授權,提供技術,在台灣興建晶圓廠生產DRAM,如德碁、力晶、南亞科技等。這種模式,優點是可以很快地就進入DRAM生產,發展DRAM業務。缺點是必須付出授權金,而且無法自主發展產品,業務也處處受到「技術母廠」的掣肘。
另一路線是發展自主的技術。這條路線,主要是由「次微米計畫」衍生的公司「開枝散葉」而成。
1990年,工研院接受政府委託執行「次微米電子製程發展計畫」,延攬很多在美國業界工作的專才,返台參與開發DRAM技術。當時任職於美國IBM公司的盧超群、趙瑚、毛敘、陳冠中、丁達剛等五位「高手」返台幫助「次微米計畫」發展DRAM技術。
當時以盧超群為首,這幾位高手共同設立「鈺創科技」,開發SRAM及DRAM。除了在鈺創科技開發產品外,這幾位高手,他們同時幫助「次微米計畫」的IC設計團隊,發展DRAM設計技術。不少任職於此計畫的工程師,因這幾位高手的指導、啟發,培養出堅強的DRAM設計實力。
1994年年底,政府為落實「次微米計畫」,選定由台積電主導,投資180億元,成立「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由於「次微米計畫」已有1座8吋廠,並且也已開發出DRAM製程技術,因此可立即進入量產。「世界先進」成為台灣第一家擁有自己DRAM技術的公司。
趙瑚、毛敘兩位是台大電機的同學,情誼深厚,兩人DRAM設計的能力為業界之翹楚,趙瑚熟悉DRAM製程技術,毛敘擅長DRAM線路設計,兩人是合作無間的「最佳拍檔」。
以DRAM產業的生態而言,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不景氣時,市場售價有時還會跌破DRAM廠的現金價格,因此「無晶圓廠」的IC設計公司,因成本因素,很難在DRAM產業立足。
當時鈺創科技發展的產品,除了DRAM外,SRAM也是公司的重要產品線,藉由SRAM的業績獲利,可平衡DRAM市場波動造成的虧損。
1993年底,趙瑚、毛敘因理念不同離開鈺創科技,創立台晶科技,主要投資者為所羅門集團、聯電等。台晶科技的主力產品同樣是SRAM及DRAM。
由於趙瑚、毛敘兩人功力深厚,並且有當年在「次微米計畫」指導的IC設計工程師共襄盛舉。台晶科技的產品很快就問世,不僅品質精良,而且成本佳,創立後第一年(1994年)即開始獲利。當然這與當時景氣處於多頭行情,也有不小的關係。
1997年趙、毛二人因公司經營策略問題,據傳是增資時資方對員工認股比率與技術團隊不同,因而導致技術團隊離開台晶科技。
1997年6月,從台晶科技出走的趙瑚與毛敘,在新竹市區創立沛訊電子。一年後為了申請進入科學園區,他們又設立另一家晶豪科技,所有經營團隊都是同一批人。這兩家公司初期公司資本大部分皆由經營團隊出資,沒有外界投資的大股東,以確保技術、經營團隊的權益。
晶豪成立後,產品開發進度驚人,相繼開發出0.35微米、0.25微米64M DRAM,並且在短期間推出「前世代」1M、4M、16M 等 DRAM產品。由於研發實力堅強,加上對測試、封裝管理效率優越,成本競爭力十足。晶豪成立初期,獲利有好幾年皆超過股本1-3倍,令人訝異不已。
晶豪主要的市場是利基型DRAM,瞄準主流DRAM已退出的產品(例如低容量DRAM),這類產品在DRAM進化到更高容量時,仍有市場需求。避開主流產品,可同時避開與DRAM大廠正面競爭,這是「無晶圓廠」DRAM設計公司的生存之道。
趙瑚、毛敘這兩位前輩,憑藉他們優異的天賦、過人的IC設計功力,以及鍥而不捨的投入,創造他們事業的成就,也創造出全球DRAM產業的奇蹟。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