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向來低調又謙虛的性格,也在對談中展露,他謙稱自己「虛長各位幾歲,談不上資深」,他提到這幾年拍的電影,都是跟青年導演、編劇合作,都是首部院線長片,在跟他們合作過程中發現重要的事,就是跟年齡、資歷成正比的只有經驗,但創作者的才華天賦和眼界跟年齡無關,事實也證明這幾部片都有很好的成績,像是《不虛此行》拿了最佳導演獎,《走走停停》也拿了獎,非常有幸可以和那麼優秀年輕導演合作。

胡歌也說:「我不是明星,是演員,在拍戲現場只有演員,只有作品曝光之後,才會有明星出現。」很多人問他,為何可以這麼快從寶總變《走走停停》裡的失敗青年,其實很簡單,《繁花》拍了3年半,每個演員都承受巨大的精神和體力的壓力,像他就筋疲力盡,最尾期去《走走停停》,剛好就自然放鬆。

胡歌身邊有很多年輕的創作者,舉例家裡的表妹也是編劇,他說:「說實話對年輕編劇來說,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讓大家看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而為維持生計,必須在網上賣東西,不只她,很多同學也是,但她能堅持到今天,是真的熱愛創作。」

胡歌現場被提問很多問題,他一一認真回答,而且字字珠璣。被問到如何成為好演員,他也是非常年輕入行,分享「我最大問題是怎麼去克服緊張」,大家一聽很意外,你胡歌會緊張! 

他接著解釋:「我很容易緊張,包括現在都會!剛演戲時跟很多前輩合作,會跟他們坦承我容易緊張,並請教有什麼方法可克服。」前輩教他唱歌緩解壓力,但因為覺得「不是我強項」於是放棄;第二個是說一些垃圾話,但也不太好用,因為要有對象,而這對象非常難找,所以沒用。

於是他開始想方設法,找一件最擅長的事,像是喜歡騎摩托車,就在片場給自己催眠「沒人騎得比我好」,覺得這招非常管用,慢慢也找到自信,就不緊張了;他也提到自已入行前10年會有「誤區」,總認為「塑造角色離生活愈遠,說明我愈成功」,後來才知道,一個演員無論塑造什麼角色都離不開自己,是生活的經歷和對人生的感悟,無論接觸哪個角色都從自己出發。

胡歌今天聊到不少《繁花》,像是導演王家衛已經65歲年紀不輕,但一天睡不到3小時,比所有人都辛苦,「我非常佩服!他跟我進組前想像完全不同,原本以為他負責決策就好,執行是交給年輕人,沒想到他比年輕人還要累」。

做為一個上海人,胡歌很感謝王家衛拍《繁花》,認為對方拍出上海最溫暖最美好時光,而80到90年代初,他正在上小學,是人生記憶裡最無憂無慮時光,而王家衛的作品讓他對家鄉有更深刻理解。劇中有不少寶總美食如泡飯、排骨年糕等,胡歌被問有無私房推薦,給了非常居家的答案,就是泡飯,甚至開始形容有多簡單:「把昨晚剩下的米,第二天泡開水就好了。」

他認為人的五感和記憶、情感是緊密相連,像他拍《繁花》時,有場戲要在南京路上回頭看唐嫣飾演的「小汪」,導演王家衛要求他看她的眼神「看到的不是小汪,不是具體的誰,可能是童年或某場景」,結果打光時,他站在那回頭,看到夕陽灑落街道時,記憶深處場景就出現,「媽媽牽著我的手出現在南京路的小巷,生活是表演最寶貴土壤,自己的經歷才是最真實的」。

胡歌建議演員最好「忘記自己是演員」,覺得生活是最好最好的土壤,因為走在街上會被大家圍觀,他習慣躲在車裡觀察生活,在十字路口看每個過馬路的行人,然後每次新角色,就會進入真實記憶庫中去尋找。

主持人講到「歸零很重要」時,胡歌很有禮貌並未直接反駁,溫柔的回應「但也不是絕對」,因為像他每次演另一個角色,最短2個月,最長3年半,兩個靈魂長時間共用一個身體,絕對會潛移默化,完全清零並不存在,他說:「但我很感謝曾經遇到的所有的角色,成就了今天的我。」

胡歌也隨興分享3個演員重點,第一是真,如果沒有真誠的創作初心,導演會變成模仿,失去靈魂和生命力; 第二是堅持,他進上海戲劇學院念大一時,老師就說「做藝術創作的人要學會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誘惑」;第三是有共鳴,像「爺叔」游本昌最不喜歡聽到「飆戲」,因為演員是互相成就的。

對談有開放台灣、中國甚至澳州的青年導演提問,創作者難免有不被看見,負面情緒纏身時刻,胡歌說:「以我個人經驗,我不急著走出來,人生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低潮)來時我就接受它、讓它存在,在那一刻不苛求自己堅強或超級樂觀,生活就是要面對殘酷。」最後以「當我們認識生活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金句畫下句點,給足滿滿的心靈雞湯。

胡歌跟青年導演交流。彭 欣偉攝
胡歌跟青年導演交流。彭 欣偉攝
胡歌暢聊演員演員點滴。彭欣偉攝
胡歌暢聊演員演員點滴。彭欣偉攝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狗仔直擊|胡歌拂曉素顏離台!19小時旋風快閃 機場簽名會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