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熱情洋溢的海上慶典,用藝術點亮這片邊境島嶼!第三屆策展主題「拍楸」傳承馬祖人世代與海同行的智慧──每逢夏末,漁民以竹樁為網目,圈起蝦皮豐收的希望,也圈起社群的凝聚。今年,參與藝術島的藝術家們以現代語彙創作,共同打造超過50件作品,從原本內斂的戰地記憶中,釋放藝術活力。
南竿展場散布於島上各重點場域:梅石營區軍官特約茶室、山隴澳口、鐵板澳口、26、53、77據點、珠螺灣長堤、八八坑道、山隴排練場與舊體育館等地,邀請每位遊客以腳步丈量島嶼、用心靈感受創意。特別推薦首次於南竿開放的「軍事據點轉譯」展區(如26、53、77據點),舊時前線堡壘幻化成創作空間,見證島上的勇氣與情感共舞,不容錯過。

1.朱威龍《漁夢》@山隴澳口
海風吹拂竹木結構築起的拍楸夢境,作品以一台小小的馬達驅動,裝置於海堤末尾,懸吊的船槳、浮球、魚畫、鵝卵石間取得巧妙平衡,高處的鐵方塊映照出如海面的粼粼光影。傍晚時分,魚型剪影於波光閃爍間低語,像召喚著世世代代出海討生活的靈魂。


2.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鐵板澳口

3.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山隴排練場(預約制)
在紫光燈照射下,數百條釣魚線交錯織成時空隧道般的光網,觀者一步踏入,便仿若進入幽深的深海,「萬物相連」的漁網緊緊纏繞心魂——平凡與神秘於此交織,訴說島與海不可分離的定數。


4.柳幸典《哥吉拉計畫ー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山隴舊體育館(預約制)
即將拆除的舊體育館舍成為創作奇域,駭人紅光與聲波擾動下,哥吉拉看似要從地底蘊釀而來,核類料桶(當然是假的)堆疊、廢棄電線與日用品的雜亂無章,拼貼出一場關於傷痕、記憶與地緣的對話,彷彿在追問人類於戰爭與災變後的反思。


5.陳益輝《築巢》@珠螺灣長堤
廢棄軌條砦構成鳥巢,佇立於海與岩之間,背景是頗具時代意涵的「枕戈待旦」碑座。馬祖人歷經漫長的戰地政務時期,如今終築安居之所,藝術化作家鄉安全的夢,韌性與希望悄然萌芽在潮聲裡。


6.李佩珊《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26據點
圍棋盤隱喻馬祖在地緣之弈,島民在黑白棋上作畫、題字、署名,沒有人是無名棋子,每個故事、相遇與變化,賦予26據點以情感紋理,見證新舊更迭的柔性力量。


7.狩野朋子&中坪多恵子《馬祖島來信》、張致中《家書》@53據點
信件流轉,再平常不過,曾經卻得靠30天一次船班,傳遞那封紙短情長的前線家書。羊皮紙上印刻油墨字跡,是戰地歲月的縷縷鄉愁。才明白:在堅實據點築起的,不僅有防禦陣地,更有想家思親的渴望。




8.彭雅倫《白馬非馬》@梅石營區軍官特約茶室
一頂竹轎靜謐地佇立,讓人聯想元宵擺暝,女帥神轎承載著悠久故事與祈願,織品間隱約浮現歲月的痕跡與信仰的重量。走進其中,身分與信仰間彷彿正微妙轉換,面前影片刻畫出那些只有神明與她們自己才能懂的內在情感,在特約茶室裡隱喻綻放。


9.胡安·薩摩拉《夢之庭》@復興路涼亭
復興路涼亭的紅粉輕紗在感恩月迎風飄逸,不久便飄進小島餐桌的茶餘飯後裡。馬祖本有「祈夢」民俗,作者以漁網般的輕柔網布和淡菜風鈴編織夢境,將島嶼的自然與記憶繫於海洋之風。涼亭中央平舖一本素描冊,邀過客筆記海、島、人與夢的詩篇。


10.梁美萍《海之瀝瀝》@津沙澳口旁閩東老宅
此起彼落的「喀、喀、喀」似雨聲滴答,海風引動銅棒叩擊瓦片,是藝術家叩問馬祖的狀聲詞。瓦建構了家的庇護,軍民同在瓦下聆聽津沙的浪聲,無言訴說著戰與生、遠與近的時空辯證。


11.伊祐.噶照《海就是我的陸》@馬港沙灘
伊祐·噶照將舊船零件重組為生命之詩,錨鍊如觸根,花崗岩似鐵殼,載著漂泊與定錨的島嶼記憶。這件以海洋為脈絡的創作,不僅重現馬祖人的生計與行旅,亦映照著海洋與陸地共生的靈魂律動,猶如根深蒂固的古樹,靜靜深扎進漂泊的浪花裡。


相關資訊:
展期:2025年9月5日至11月16日
地點:連江縣南竿地區各據點、澳口與文化空間
活動官網:https://matsubiennial.tw/
費用:全島免票、特定展區需預約、可參加官方導覽行程
團體行程:可參考長汎假期規劃台北松山及台中出發「馬祖國際藝術島3日」團體遊程,每人10588元起,內容包括立榮來回機票、馬祖島際交通船、特色旅宿及當地美食,欣賞藝術島精彩作品。
自由行:於立榮假期官網預訂馬祖「機+酒」,三天兩夜5896元起,另可加購優惠租車服務。即日起至11月16日止,官網結帳時輸入折扣碼「2025matsu」,可享機+酒單筆訂單折抵300元優惠,限量200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