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長年盤據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113年超過6,000人死於此病,且多為慢性累積、急性惡化後急轉直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4)日公布全台1,240名患者臨床普查資料,數字令人震驚——超過六成患者伴隨心血管疾病,曾發生急性惡化的患者,心血管事件風險高出4.6倍。

國際治療指引也給出最新警訊。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OLD)今年首度將「心肺風險」納入指引,明確指出 COPD惡化不僅是呼吸的危機,更可能是心臟的臨界點。換句話說,當你覺得「喘不過氣」,心臟可能也正在吃不消。

「預防惡化」成治療主戰場 台灣數據揭高風群像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加上空污、吸菸人口等因素,COPD不僅是慢性病,更是全身性疾病。最新台灣普查數據揭露,症狀明顯、肺功能差、伴有心血管疾病或曾經急性惡化的患者,再次惡化的風險比一般患者高出8.1倍。

他指出,許多患者會以為「最近比較喘」、「多咳幾下沒什麼」,卻忽略了身體正釋放風險警訊。一旦惡化、進急診甚至住加護病房,體力、肺功能和心臟負擔很難再回到原本狀態,對死亡風險與生活品質影響極大。

健保署:明年起全面強化COPD照護 加碼心血管評估

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陳亮妤表示,目前全台已有211家醫療院所參與COPD P4P(品質給付改善方案),約2.8萬名病人接受長期照護,強調這套制度目標是「讓病人不走進急診」。

為接軌最新國際指引,健保署預計自115年1月起調整方案內容,包括提高照護點數、簡化醫療端紀錄流程,並在患者惡化時強化心血管風險評估。陳亮妤說,預計將增加投入約2,500萬元,鼓勵更多院所投入,讓更多COPD患者得到連續照護與正確用藥管理。

她提醒,有規律看診、使用吸入劑與接受醫療團隊介入的病人,較能避免反覆惡化。

醫師提「五大抗惡化行動」:戒菸是第一步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專科醫師蘇剛正補充,根據普查數據,COPD病人一旦出現惡化,即使半年、一年後,心血管事件風險仍高於穩定患者,因此把第一次惡化擋住最關鍵。

他指出,臨床證據顯示,戒菸、規律使用醫師處方吸入劑、接種疫苗、肺復原訓練和營養介入等策略,能有效降風險。尤其戒菸者中重度惡化風險下降31%,心血管風險也降25%。唯一令人憂心的是,目前僅約15%的病人有參與肺復原,僅4%做過營養評估,但卻有四分之一患者體重過低,直接影響生活力與抵抗力。

「COPD不是只靠藥,它是一場長期戰,需要醫療、運動、營養一起配合。」蘇剛正說。

國健署推PUMA自評+戒菸服務 盼COPD退出十大死因

國民健康署署長沈靜芬指出,全台已有近3,0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涵蓋率達99.5%,113年戒菸服務達43萬人次。並與醫學會合作將 PUMA(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導入健檢與門診,希望讓更多人早一步發現病況、早一步介入。

她強調,台灣已在面對一波隱形慢性病潮,COPD與心血管疾病互為警鐘,期待透過政府、專業團隊與民眾三方努力,讓肺阻塞不再是台灣十大死因常客。

一句話提醒:喘,不一定只是肺的事

COPD聽起來陌生,但它就在我們身邊。那位覺得「只是最近比較累」、「運動有點喘」、甚至戒菸拖了十年的長輩,其實可能就在風險邊緣。當喘息、咳痰、氣促成為日常,千萬不要當成老人病、感冒沒好。這不只是肺的呼救,更可能是心臟的求救。

醫界呼籲,懂得戒菸、規律用藥、接種疫苗、做肺復原、吃得營養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先保肺、再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