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胖症衝擊全身 控糖減重仍不足

美國糖尿病學會(ADA)近年提出「心臟–腎臟–代謝(CKM)症候群」概念,指出糖胖症會讓血壓升高、血管內壁受損,引發栓塞與心腎壓力。楊偉勛理事長強調,糖尿病治療不能只停留在控糖與減重,還要兼顧器官保護,「否則只是暫時降下數值,卻沒解決身體的長期風險。」

然而根據統計,國內僅有不到三成患者有落實體重管理,顯示糖胖症在民眾心中仍被低估。為了改變現況,糖尿病學會自2024年起推動「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號召全台122家醫療院所共同參與,從醫療衛教、追蹤到治療全程整合,協助患者同步達成控糖、減重與器官保護三大目標。

全台共減3700公斤 平均腰圍小兩尺碼

歷時近十個月的計畫成果亮眼。全台共883位糖胖症患者參與後,總計減去3,708.6公斤,平均腰圍縮小近5公分,相當於褲頭小了兩個尺碼,更有超過半數患者的糖化血色素降至理想值。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楊宜瑱指出,這證明只要醫病攜手、搭配正確衛教與科學治療,就能讓健康逐步回到軌道。「患者從一開始的無力感,到親眼看到體重與血糖都穩定改善,這就是最大的動力。」

「診間四問」啟動主動健康管理

楊偉勛理事長提醒,糖尿病治療早已進入「醫病共享決策」時代,患者不該被動接受處方,而應積極了解自身健康。他建議民眾在就診時主動提出「診間四問」:了解自己的血糖、體重、腰圍與BMI數值;掌握心腎風險;與醫師共同設定治療目標;選擇具整體效益的治療策略。

他說,當患者願意和醫師討論完整的治療計畫,不僅控糖效果更好,對心臟與腎臟的長期保護也更有幫助,「這才是真正從『控制疾病』走向『守護健康』。」

治療策略國際接軌 整合照護展現軟實力

隨著治療觀念更新與藥物進步,部分新型腸泌素藥物(GLP-1 類)被國際指引建議作為糖胖症優先選項,除幫助控糖與體重管理,也展現對心腎功能的保護潛力。楊宜瑱指出,這些藥物的臨床實證顯示可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風險,對腎臟功能也有正面影響,「讓治療不只是數字漂亮,而是真正讓身體更健康。」

「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的成果也反映出各地醫療院所的努力,全台共有122家醫療單位參與,其中 12 院所更以優異表現獲得表揚,包括榮獲「特優獎」的三軍總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華謙家醫科診所及陳宏麟診所;「優選獎」的林口長庚醫院、衛福部臺北醫院、陳霆昌安糖診所與曾競鋒診所;而「佳作獎」由新光醫院、高雄新正薪醫院、芯禾診所及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獲得。

學會表示,這不僅是一項醫療成果,更代表台灣糖尿病照護已與國際趨勢接軌,從單點治療邁向整合共治。楊偉勛理事長最後強調,糖胖症患者只要願意採取行動、配合專業團隊,就有機會重拾健康,「控糖、減重、護器官,是現代糖尿病治療的三大關鍵,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