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癌症治療三箭,醫界籲:肺癌早期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無縫接軌

完善早期肺癌防治拼圖,領航2030癌症死亡率降1/3

根據衛福部113年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21年高居癌症死亡人數首位,占癌症死亡總人數1/5,且肺癌在發生人數、死亡率等,均為所有癌症之最。顯見肺癌防治的成效,是「健康台灣」願景能否實現的關鍵指標,更是領航達成2030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政策目標的基石。

國際肯定前瞻政策布局,台灣肺癌篩檢領先展現公衛典範

台灣憑藉獨步全球的遠見積極推展肺癌防治政策,國健署自111年7月起,率先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導入公費LDCT肺癌篩檢,成全球矚目的標竿國家。114年起再擴大篩檢對象,涵蓋更多高風險族群,以提升篩檢覆蓋率。政策推行3年已累積逾21萬人次接受篩檢,找出2,506宗肺癌個案,其中早期比例突破8成,晚期比例下降7倍。過去肺癌診斷以晚期比例最高,如今這項成果已翻轉過去肺癌初診段已晚期的困境。隨著早期肺癌病人比例持續攀升,癌症希望基金會今(13)日舉辦「健康台灣 全球領航──精準啟動肺癌早篩早治新紀元」記者會,邀集國內頂尖肺癌防治權威齊聚,擘劃早期肺癌防治下一階段政策藍圖,超前部署早期肺癌治療策略,並串聯全台醫學中心多位肺癌治療專家,齊心響應肺癌早篩早治,目標以台灣防治成功經驗為國際樹立全新標竿。

近期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resolution)通過的「促進並優先整合肺部健康策略決議」,明確將肺癌納入全球健康優先議題,並建議各國政府應將下列重點納入政策推動優先事項:(1) 在國家層級統籌推動防治政策 (2) 提升空氣品質標準與監測系統 (3) 加強職場環境肺部健康防護 (4) 推動全面整合性肺部健康計畫,包含空氣品質、菸害防制;制訂臨床治療指引,強化早期偵測、診斷與治療 (5) 全面提升藥物可近性,確保病人獲得有效治療支持。目前台灣的肺癌政策正朝向上述第4點全面整合性肺部健康計畫及第5點藥物可近性的部分大步邁進,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國際抗癌聯盟(UICC)執行長 Dr. Cary Adams日前訪台時,盛讚台灣深耕多年的國家癌症防治計畫(NCCP)、全國癌症登記系統及健保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癌症醫療照護網絡,亦高度肯定政府推動肺癌篩檢政策富有前瞻性,可有效提升早期發現率、降低死亡率,同時期許台灣未來持續加強早期癌症篩檢,確保早期治療的可近性,鞏固台灣作為國際公衛典範的地位。衛福部邱泰源部長在會中表示,未來政府將持續深化跨部會整合與政策創新,強化早期肺癌偵測與提升早期治療可近性,朝「健康台灣」願景邁進。立法委員王正旭也提到,將堅守推動「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的理念,積極爭取更多資源投入肺癌防治,同步監督政策執行、完善相關法規,務求早期肺癌病人都能及早獲得完善治療支持。

LDCT篩檢翻轉肺癌診斷期別,基因檢測助力接軌精準治療

台灣有超過6成的肺癌病人無吸菸習慣,顯示將非吸菸者、有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納入LDCT篩檢有其必要性。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指出,對比LDCT篩檢計畫前後所找出的確診個案,第4期病患從50% 降到7%;第1、2期病患從33% 增加到78%,肺癌診斷期別已顯著翻轉,研究也指篩檢帶來的轉變預期可降低53% 肺癌死亡率。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士則表示,因應篩檢普及,更多病人能早期發現肺癌,掌握關鍵治療時機,然現階段在篩檢成果奠基之後,如何幫助病人順利接軌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成當前台灣肺癌防治的關鍵課題。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政達補充,篩檢率提升後,連帶也增加影像判讀及診斷量能負擔,AI數位工具的導入可提升診斷效率與準確度。此外,目前也有預測型AI可分析LDCT影像,預測受檢者未來6年內罹癌風險,將來技術發展成熟將能有效辨識高風險族群,加強追蹤與早期介入。

多項研究證實,有基因突變者復發、轉移風險明顯高於無基因突變者。在晚期肺癌,基因檢測和精準治療已被廣泛重視,且納入健保給付,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提醒早期肺癌病人,應及早進行基因檢測,如EGFR、ALK基因檢測、PD-L1表現評估,讓醫療團隊能根據腫瘤分子特性,量身訂製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標靶或免疫等輔助治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外科部陳晉興主任分析,台灣超過一半的肺腺癌病人帶有EGFR基因突變,第1B至3期術後仍有45%-76%的復發機。因此,針對高復發風險的病患,更須積極追蹤、有效的輔助治療支持。呼籲政府前瞻性的將健保資源重心逐步轉向早期肺癌,包含基因檢測,並特別針對第2、3期,及第1B期具高復發風險(如EGFR基因突變) 的病人族群,優先規劃完善的術後輔助治療。我國113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1.2人,據臨床試驗數據顯示,第1B-3A期病人接受術後標靶輔助治療,五年可望降低10%肺癌死亡率,證明若強化早期肺癌輔助治療健保資源,必將領航達成2030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政策目標。

超前部署!將健保資源逐步前移,聚焦早期肺癌輔助治療

第1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第2期也超過6成,但第4期就驟降剩1成。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志毅認為,欲提升肺癌防治成效須聚焦於早期,全面擴大早期篩檢覆蓋率、提升早期基因檢測及早期治療的可近性,確保病人確診後能及時銜接有效治療,進而改善預後並延長存活。而隨著早期肺癌發現比例持續提升,也帶動相應健保治療需求成長。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黃明賢分析,晚期肺癌治療在健保資源挹注下,已明顯補齊趨於完善;但早期肺癌輔助治療尚未與國際治療指引充分接軌。建議政府擴大早期篩檢的同時,應同步優化早期肺癌的健保資源配置,彌補確診後銜接治療的缺口。

針對早期肺癌輔助治療的重要性,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指出,手術切除雖為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但必須結合積極的輔助治療策略和長期追蹤,方能有效降低復發與轉移風險,延長存活。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也特別強調,呼應國家癌症治療三箭策略,肺癌防治政策必須確保「早期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三大環節無縫接軌。健保體系應盡早規劃,及時關注並滿足早期肺癌病人的治療需求,讓篩檢、診斷、治療銜接完善,補齊這塊尚未完善的關鍵拼圖,才是真正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發揮篩檢投資的最大效益。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仁熙也建議,若能將健保資源重心前移至早期肺癌的診斷及治療,不僅提升治癒率,讓病人盡早回歸正常生活、重返職場,更有助減少後續重症治療、住院及長照等資源負擔,促進健保及整體社會醫療資源的永續發展。除了現行健保、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外,政府也應積極推動多元化的支付機制,例如共同負擔、第二層健保制度等,以提升早期肺癌治療的可近性。